入冬后,一场冬霜染红了满湖池杉,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雷官镇的安徽池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佳的观鸟期。白头鹤、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豆雁等数万只候鸟齐聚这里,它们时而在枝头悠然嬉戏,时而振翅飞翔,时而追逐水面,上演着盛大的聚会。赶着鸟儿们的盛会,以“生态湿地,和美来安”为主题的2023中国·安徽第七届池杉湖观鸟周暨第三届来安文化艺术节如约而至。
林间嬉戏
置身于千亩池杉组成的水上森林内,目之所及,入眼斑斓,耳之所闻,百鸟争鸣,五颜六色的鸟儿或站立枝头,或群起盘旋,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按动快门,用镜头捕捉鸟儿们翩跹的身影。三五成群的游客则一边欣赏美丽的池杉秋色,一边在非遗、美食、草地音乐趴、传统服饰体验、民俗小游戏等打卡点前参与体验特色活动。
水中畅游
“夏天各色荷花、睡莲竞相绽放,冬天杉林尽染、众鸟齐舞,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森林’、鸟类天堂,能拍出好片子,特别适合来休闲、打卡。我和朋友都来了好几次了。”滁州市民裴珍兴奋地说。
池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苏皖交界处,湿地面积5600亩,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公园的前身,是40多年前为了涵养水源、防洪固坝而在雷官镇黄大圩村人工栽种的一片水生池杉林。2004年以来,来安县通过“退渔退耕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对整个园区实施生态性修复和保护性开发,并将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修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域。江苏省也积极编制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依托专业技术团队,把保护湿地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放在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首位,开展湿地修复、可持续利用、综合治理。在苏皖两省的共同努力下,池杉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吸引上百种,十万多只鸟儿来此聚集。
栈道观鸟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好这处原生态林地,来安县和六合区两地政府打破区域和行政壁垒,一体探索省际毗邻区生态保护和开发新路径。两地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建立皖苏两省跨界沟通协调机制,2019年6月,两地政府与企业共同签订了“构建跨界合作共同体协议”,在基础设施、生态共保等12个方面进行合作,实现湿地共建、生态共享。两地在池杉湖举办“中国荷花展和观鸟周”,共建“生态智能监控保护网络”,举办各类论坛、文化交流38次,组织两地10家高校院所组建科研技术联盟,为池杉湖生态保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池杉湖生态保护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以莲藕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带动园区就业、土地流转、农家乐等发展,周边130多户村民在此就业,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这里环境好,工作也不是很累,总比在家闲着好。”家住六合区程桥街道的余师傅告诉记者,他60岁出头,已在池杉湖湿地公园工作3年了,作为“船老大”,每月收入3000多元。此外,公园还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皖苏两地青少年,开办户外讲堂、自然课堂,不断加强跨省文化交流,成功申报为滁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泛舟观景
昔日地势低洼、水患丛生的皖苏省际毗邻区黄大圩,如今已成为游客流连的胜景奇观和万鸟安居的“家园天堂”。在2023年的观鸟周上,来安县与六合区签订“省际文旅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结成联盟,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区域联动,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致力于以更加包容、开放、发展的思路共同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护林护湿和护鱼护鸟并举、生态建设与旅游增收共赢的和谐发展之路,为长江沿岸圩区湿地修复、保护以及合理利用作出典型示范。”来安县文旅局局长张汉奎向记者介绍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