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21|回复: 10

[内心独白] 作为父母,你其实没那么爱孩子,为什么都不愿意承认呢?承认了很丢脸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噩梦惊醒
我的一位来访者,跟我讲她春节期间做的一个梦。 在梦里,温柔的妈妈做好饭,不断给她夹菜,让她多吃点,还时不时问她好不好吃。 可这时,她看向妈妈张开的嘴,突然发现:妈妈像鲨鱼一样,嘴里有好几排尖牙。 她吓坏了,惊出一身冷汗后,醒了。


从精神分析上来说,「牙齿」代表的是攻击性。 我们说「爪牙」,一个是指甲,一个是牙齿,其实都是我们身上的武器,也就是我们本身攻击性的代表。 「像鲨鱼一样好几排牙齿」,这种景象,堪称恐怖级别了,隐喻着妈妈强烈的攻击性。


而现实中的妈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现实中,妈妈看起来非常细心、耐心、一直给她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用她妈妈自己的话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可是,她和妈妈在一起,从来不会超过7天。 3天以内,春风化雨;5天以内,和风细雨;7天以内,无风无雨;7天以上,暴风骤雨。


她发现,和妈妈相处,有一个感受:妈妈对她很好,但是,越是对她好,她越痛苦。 一直以来,这给她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因为,没有理由啊,妈妈明显是这么爱她,她的难受缘何而来?
任何爱,都是有价码的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被「禁足」了15天,她终于知道答案了。 妈妈对她好,但是,代价是,她必须要听妈妈的。 听妈妈的,你就是个好宝宝;不听妈妈的,妈妈就伤心、难过、生气给你看。 这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在这15天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支持她的这个结论。 比如,妈妈要求她,要和妈妈好,不能和爸爸好。 在一些小事中,只要她和爸爸统一战线,妈妈就会非常生气:你们爷儿俩好,别跟我说话。 再比如,妈妈总是问她吃什么,但是,当她说出来想吃的东西时,妈妈又会说,吃这些干嘛,不健康。 还比如,妈妈一定要围着她团团转,即便她一再表示不需要,但依旧拒绝无效。


她不仅必须接受妈妈的全部好意,而且还必须要领情,否则,妈妈会说她「不知好歹」、「我这么照顾你,难道我还有错了?」等,并且非常委屈。 那种委屈,很是锥心。 她终于感到,任何事情都有价码。 母爱也是,价码是她的听话。 想到这里,她再次惊出一身冷汗,甚至攻击自己「不孝」。 但事实上,的确有些爱并非那么「无私」。
这么「爱」我,你有什么目的?
不得不说,很多爱在无意识上都有索取的成分。 付出越多,在对方身上寄托的期望越大。 常常出现一种现象: 父母把大部分的关注、资源、生活照顾都给孩子,一片苦心,而同时也暗暗地向孩子索取自己想要的。 比如,满足自己的自恋,延伸自己的功能。


南希曾经在她的《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任何地方都要做到最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定要第一」的那种好。 高中毕业后,孩子被耶鲁大学录取,非常好的专业,但是,妈妈却不甘心,一直给哈佛大学写申请信,希望学校能接受自己孩子转学的申请。 她明明知道,在第一学期结束后转学,孩子会面临适应障碍、人际融入等各种问题,却坚持这么做。 原因是,妈妈曾经落选和哈佛比肩的美国排名第一的女校,她希望孩子能弥补她这个无能的遗憾。


再比如,将孩子做为自己的情绪容器。 理论上,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 当孩子焦灼、恐慌、悲伤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怀抱,让他们可以安静地让情绪流动出来。 例如孩子考不好,父母可以帮忙分析原因,并给他鼓励,让孩子更稳定地发展自己。 但现实中,孩子是容器的现象却更加明显。 例如父母对社会竞争充满了焦虑,这时孩子读书成绩好,会让他们的焦虑降低很多。 于是有不少懂事听话的孩子,努力读书不是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让父母安心。 而一旦成绩不好,父母常常会忍不住把外部的焦虑也一并发泄在孩子身上: 你看看我们那么辛苦,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呢?你不知道外面竞争多紧张吗,怎么还不上进呢? 以上这些索取很常见。


并且,越是把所有经济资源、注意力资源都给孩子的父母,就越容易不自觉依附在孩子身上,索取越多。 表面的无私,却藏着功利的目的。 但大部分父母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功利,所以导致了一对矛盾的出现: 父母意识上觉得自己爱孩子,并且的确全力付出;但孩子从感受上却觉得是交换和压迫。 这样的关系,不仅让孩子难受,也让父母自己过得很拧巴。

承认我的爱不是「无私」的,可以吗? 那怎么样,能让彼此更舒服呢? 在这点上,需要父母进一步的觉察。 影响父母觉察的一个困难是: 似乎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个人的超我评判方面,「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是一个金科玉律般的存在。 这不仅限制了孩子,也限制了父母。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突破限制: 你敢不敢看到、接纳并承认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爱都是无私的。


我的一位非常勇敢的来访者,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像所有妈妈一样,从孩子一出生,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最好的爱给孩子。 但是,事实上,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宣之于口的是,她内心经常涌现出一些想要「疏远」、「讨厌」或者「嫌弃」孩子的想法。 这让她懊恼不已。 妈妈必须给孩子「无私的爱」,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悬在她的头上,迫使她对自己「自私」而真实的想法,视而不见。 但是,这会引发一个问题:表面上一切都为了孩子好,事实上,随时在找借口「合理化」打压或者疏远孩子。 这些都是隐形的攻击。 孩子通常是非常敏感的。 他们总是能精准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父母看起来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自己感到父母并不亲近。


在我们进行了半年的咨询后,有一次,她非常真诚而平静地告诉我:我或许没有那么「爱」孩子。 当她说出这句话后,在我和她之间,我们当中没有人会质疑: 她当然一定是爱孩子的。 只是现在她的爱,从「一边失去自我、一边疏离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变成了一个相互自在的爱。 她开始看到并承认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需求。 这也意味着,她不再需要用爱绑架自己和孩子,不用一边超额付出,一边又埋怨孩子不如所愿。 她完全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滋养自己,然后让自己满足自我期待,而不是让孩子满足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整个人开始变得轻松。 这种轻松的背后,是不再有自我的强迫,不再有浓烈的「付出感」,因此,也不再那么有怨气和疏离。


随后她惊喜地发现,她五岁的孩子也变得更加「灵动」:敢于表达自己,更活泼,更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孩子缠着妈妈要出去玩。 但是两个人本来沟通的计划是,这个时间,在家里,孩子玩玩具,妈妈看书。 所以,来访者拒绝了孩子「出去玩」的要求。


于是,两人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妈妈现在不想出去,因为,第一,这是我们沟通的决定;第二,妈妈想读会儿书。 孩子:你是我妈妈,你应该陪我玩。 妈妈:可是,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你的妈妈。 孩子低头想了想:那好吧。然后抬起眼,看着来访者,忽然一笑:那是不是我也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妈妈:当然可以,只要不会伤害到自己。 接下来,孩子像「小大人」一样,非常认真地对妈妈提出了一些「不满」,希望妈妈改进。 妈妈也很认真地答应了。 说完之后,来访者看到孩子很轻松地笑了,然后,抬起屁股,自己开心地玩玩具去了。


因为我们自己能照顾到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这似乎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进而孩子也能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关系彼此都更加舒服,没有过度牺牲,更没有过度索取。 所以,自私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


最后,我想说: 做父母,确实不容易;做儿女,也难。 我们各自有局限,但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我们不配为父母,它只是一个现实。 一个可以慢慢成长和调整的现实。 在亲子关系中,坦诚很可能是最可贵的。 承认这些,接受这些,不丢人。

来源:武志红公众号

发表于 2020-3-2 1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这是一种掌控的感觉。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吊紧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说易行难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受益匪浅,很好的内容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现在才明白啊?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等价交换。父母亲人都不例外,基本常识 有本事你可以不拿啊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我没看完,但是楼主说的这个情况只是一部分,如果楼主认为这是普遍现象,那么你的思想很危险,孔融了解一下,就是4岁让梨的那个。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太长了,没看完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2 1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怎么说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总会想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一些教训提前告诉给孩子,让他们好在未来规避风险,避免走弯路。然而,又是必须当过父母才能知道,孩子何尝不想自己去感受体味人生?只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释然,父母应该放松下来。不必勒的太紧。适得其反。张弛有度。只要不走歪路就行。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0-3-3 0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太长看不下去。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4-6-3 16: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