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山门 E币 个
精华
积分14
注册时间2020-7-10
|
痛经
简介: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痛而昏厥,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本病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则有关于病因和治法的论述:“妇人经来腹痛, 由风冷客
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至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则进一步将其分为虚实寒热四个方面。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素体精亏血少,或邪气内伏,每当经行前后,血海由满而溢,冲任、胞宫生理变化急骤,加重了原有的虚损或阻滞,使虚者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使实者更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导致痛经。病因病机主要有气血瘀滞、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亏虚、肝肾亏损及阳虚内寒。
(一)气滞血瘀
肝气素郁或怒气伤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手术创伤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每值经血下行之际,冲任、胞宫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二)寒湿凝滞
摄生不慎,过食生冷寒凉;或经期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冲任、胞宫,阻碍气血运行。经前经期气血下注血海,寒湿之邪与血相搏,血脉凝滞,留聚而痛。
(三)湿热瘀阻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外感湿热之邪,缠绵日久,留驻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血海,湿热与血相聚,瘀阻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四)气血亏虚
原街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暗耗气血,气血亏少。经行经后,血海愈发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致痛经。
(五)肝肾亏损
禀赋素弱,肝肾不足;或房劳多产,损及肝肾,精亏血少。每值经血下行之后,精血愈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痛经应时而发。
(六)阳虚内寒
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饮冷,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等,均可导致肾阳虚衰,胞宫冲任失于温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