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泉 E币 个
精华
积分1201
注册时间2020-4-12
|
一、宰相李德裕担任滁州父母官,拆滁州寺建军营、怀嵩楼
说到李德裕, 有一般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是唐代历史上 “牛李党争”的李党领袖。牛党魁首是牛僧儒。所谓 “党争”, 也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见分歧。当然,不同的政见会对社会政治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场为时很长的 “党争”, 历史学家对他们的评价不尽一致, 但李德裕作为务实的政治家、晚唐著名宰相、贤相, 却是不争的事实。也由于党争祸连, 李德裕曾迁谪滁州, 时间虽短, 亦有美政流传和丽文传世。这也是琅琊山水文化一份很具历史价值的遗产。
李德裕, 字文饶, 河北赵郡人。他出生于 “冠内廷者两代, 袭侯伯者六朝”的门阀家族, 从小聪敏过人, 苦读经史, 精通《汉书》、《春秋左氏传》, 常常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政治抱负。
李德裕人仕后, 其才干即为朝廷所重, 早期与李绅、元稹合称为“三俊”,禁中重要书诏, 大多为德裕草之。会昌年间他得到武宗皇帝的信赖, 二度出相, 大刀阔斧地推行内定叛藩, 抑制日益膨胀的宦官势动; 外御回纥酋豪的侵凌, 加强与少数民族睦邻关系, 使晚唐一度呈中兴之势。对此, 武宗皇帝曾发出 “无官赏卿耳” 的感叹 , 似乎给他再大的赏奖也不足以酬其功。
李德裕是在第一次罢相后, 于开成元年( 公元 836 年 ), 由袁州长史迁谪滁州刺史。当时滁州偏僻荒凉, 经济萎糜, 民生凋敝,百姓中祭神事佛风行, 匪盗亦猖厥。李德裕到任后, 即对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地整治, 以尽快地恢复经济。他首先解决社会安定问题。《滁州志》有这样的记载:“滁州刺史旧无军营, 军士寓处不足, 则剪茅以坑居, 内有淫 ( 过多 ) 祀缁宇凡二百二十余所, 为寇薮 ( 聚集 ), 吏莫敢捕, 公撤其尾制, 四营军士获安, 冠盗屏迹。”
这段叙述说的是李德裕以官方的行政干预,拆除滁州境内 200 多个祭神事佛的场所, 用其旧材建了四座军营,解决州兵剪茅居坑的问题, 既安定军心, 又铲除臣盗聚藏的窝点, 去掉了一大民患, 州民初步得到一个相定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受到滁人的拥戴。
中国封建社会, 奉行“祀, 国之大节也”。李德裕在滁州的拆祀行动算是在 “太岁” 头上动了土, 其意义远不在一时的军心民心的问题, 而实实在在地是为他在三年后,力主武宗废佛运动的先声和预演。 李德裕在二度出宰的第二年, 即会昌元年, 就极力怂恿武宗皇帝颁行废佛诏书, 这就是著名的 “会昌法难”。
佛教自西汉传人中国, 在唐朝又经三次崇佛高潮达到了空前鼎盛 , 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都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寺院享有免税权, 随着中唐以后的土地兼并加快, 很多农民出家为生, 或投靠寺院做佃户。寺院控制的农户越多, 财富集中就越多 。 有人指出 , 当时 “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寺院还有不少政治特权 , 有自己的法律 ( 僧律 ) 和武装 ( 僧兵 ), 俨然 “佛国”了。针对这一社会积弊, 废佛法令规定: 首都长安只留四寺,洛阳留二寺, 大州留一寺, 每寺留僧十人, 其余一律拆毁, 僧尼一律还俗。
全国共毁寺4600 多所, 拆僧舍4 万多间,26万僧尼被迫还俗,连同获释的寺院奴婢共41万人重新成为劳动者,登记为官府纳税。
废佛运动得到国民的空前拥护, 据说武宗在诏令发布后, 即派四名御史大臣出巡检查, 乘马未出京郊潼关, 天下寺院都已平掉了。由此可见, 李德裕率先在滁州这一相对小范围内拆祀, 确实体现出他的政治先见和非凡的胆略, 亦体现他善于从实际出发,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治政能力。
李德裕当时还利用拆祀建军营的余材, 在州衙西北山头上, 建一阁楼, 取名'怀嵩' 。寓意心怀嵩洛, 辞官归隐, 反映了他当时难展政治宏图的矛盾心理。他还写有一篇文词优美、蕴含丰富的散文《怀嵩楼记》。如今阁楼早已不存, 阅读这篇记文, 可以重温这段故事。
――曹家富《李德裕滁州拆祀与唐武宗废佛》
原载《滁州日报》2001.9.11
二、历代文人吟咏滁州怀嵩楼诗文
1、李德裕《怀嵩楼记》全文
“怀嵩,思解组也。元和庚子岁,予获在内庭,同僚九人,丞弼者五。数十年间,零落将尽,今所存者,惟三川守李公而已(已殁者西川杜公、武昌元公、中书韦公、镇海路公、吏部沈公、左丞庾公、舍人李公)。洎太和己丑岁,复接旧老,同升台阶,或才叹止舆,已协白鸡之梦,或未闻税驾,遽有黄犬之悲,向之荣华,可以凄怆。况馀忧伤所侵,疲薾多病,常惊北叟之福,岂忘东山之归。
此地旧隐曲轩,傍施埤堄,竹树阴合,檐槛昼昏,喧雀所依,凉飙罕至。馀尽去危堞,敞为虚楼,剪榛木而始见前山,除密筿而近对嘉树(厅事前有大辛夷树,方为草木所蔽),延清辉于月观,留爱景于寒荣。晨憩宵游,皆有殊致,周视原野,永怀嵩峰。肇此佳名,且符夙尚,尽庾公不浅之意,写仲宣极望之心,贻于后贤,斯乃无愧。丙辰岁丙辰月,银青光禄大夫守滁州刺史李德裕记。”
2、宋初文坛改革领袖、滁州知州、琅琊山二贤堂之其中一贤王禹稱《题滁州怀嵩楼》
“昔是优贤地,今为省过州。
非贤亦非过,醉卧怀嵩楼。”
3、北宋大文豪、滁州知州欧阳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乖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怀嵩楼夜饮示徐无党无逸》
滁山不通车,滁水不载舟。
舟车路所穷,嗟谁肯来游。
念非吾在此,二子来何求。
不见忽三年,见之忘百忧。
问其别後学,初苦茧绪抽。
纵横渐组织,文章烂然浮。
引伸无穷极,卒敛以轲丘。
少进日如此,老退诚可羞。
弊邑亦何有,青山遶城楼。
泠泠谷中泉,吐溜彼山幽。
石丑骇溪怪,天奇瞰龙湫。
子初如可乐,久乃叹以愀。
云此譬图画,暂看已宜收。
荒凉草树间,暮馆城南陬。
破屋仰见屋,窗风冷如锼。
归心中夜起,辗转卧不周。
我为办酒肴,罗列蛤与蛑。
酒酣微探之,仰笑不颔头。
曰予非此侬,又不负谴尤。
自非世不容,安事此为囚。
幸以主人故,崎岖几摧舟。
一来勤已多,而况欲久留。
我语顿遭屈,颜惭汗交流。
川涂冰已壮,霰雪行将稠。
羡子兄弟秀,双鸿翔高秋。
飞且鸣,岁暮忆南州。
饮子今日欢,重我明日愁。
来贶辱已厚,赠言愧非酬。
3、南宋词人、滁州知州辛弃疾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配图的怀嵩楼为邵阳九龙山的怀嵩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