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后初中英语老师兼班主任,2021中考所带班级英语平均分114.6分,一人得120满分。
以上是我见到王红燕之前所知道的全部信息。虽是95后,在不少人眼里仍然是个“孩子”,但今年已经是她当老师的第四年了,能取得上面的成绩,跟王红燕骨子里的“不服输”密不可分。
采访王红燕的那天下午,在去往滁州外国语学校的路上,狂风暴雨追着头顶泼洒,本性中对老师的敬畏感又加剧了一些……95后的年轻老师会是怎样的呢?
见到王红燕的时候,她小小的个子,着一身黑色的连衣裙、丸子头、戴着圆圆的眼镜、淡妆,整个人很乖乖女的感觉。但聊下来,才发现“乖”的表象下有着“反骨”的劲头。
天生“反骨” 不按牌理出牌
王红燕是来安人,毕业于来安一中,高考后选择专业,理科生的她想选择建筑专业,但家人觉得女孩子读师范类的更好。虽然遂了他们的心愿,选择了师范方向,但她却选择了令众人都不解的“英语”。
英语一直都是王红燕的薄弱学科,一般情况下选择专业,要么就是感兴趣的,要么就是科目成绩好的,要么就是父母完全做主选的。但王红燕却不按牌理出牌,专选自己的弱项。在她看来,这是她对父母的一种“反抗”方式。
“对抗”的情绪退散之后,她还是要面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大学的黄金4年可不能浪费,“不擅长,那就努力学吧,别人可以,我也行!”抱着这种不服输的念头,王红燕开启了大学奋斗的4年,顺利地拿到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证书。
95后也可以很沉稳 工作让我更淡定
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本在其他学校教书的王红燕听说了滁州外国语学校在招人的信息,她想试一试,原本的弱项早已成为了她的强项,她很自信。
滁州外国语学校的总部在苏州,面试需要在总部进行,王红燕的面试成绩很好,尤其是口语,被总面试官连连称赞,即使她的毕业院校不是“211”、“985”,依然被破格录取。
入职以后,王红燕担任了2个班的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班主任”3个字意味着除了日常的教学,她还要全方位的抓学生的成长,以及和家长们频繁的沟通。
王红燕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穿着,不能太可爱,不能太幼稚,得有“老师”的样子,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王老师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
这样的穿着够“老师”嘛
因为年轻,王红燕对与学生之间保持距离是有考虑的,不能太亲近,“教不严,师之惰”。这个距离其实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在的她,想稍微近一些,这个改变源于学生的一句话,“王老师板着脸的时候我怕她,她笑着的时候,我也怕她,总感觉她在憋着什么“坏”呢!”
是这种笑容嘛~
“反思”两个字是王红燕认为老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反思教学的方式、反思和学生的沟通方式,时常反思,才会有更好更优的结果,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学生的成长状态,都是如此。
和学生在一起的王红燕
相较于大部分95后,她的表达方式,语气都非常的淡定沉稳,逻辑非常清晰。这并不全然是职业所致,王红燕说自己原本就不是偏向幼稚的人,职业只是把这一面更加深而已。
全英文教学课堂 从挑战变日常
滁州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课堂与其他常规学校不同,要求老师全英文教学,一句中文都不能说。
18年刚入职时得知这个规定,王红燕还是倍感压力的,一方面怕自己到时候词穷,一方面又怕学生听不懂。最初,她都要提前把课堂上预计要说的话全部打印出来,反复演练,遇到学生听不懂时,就加上肢体语言,表情等等一切可以辅助的方式来引导。
滁州外国语学校独特的“三遍备课”方式,也让她收益良多,除了自己备课,整个教研组还会在一起讨论,教案的撰写她也是精益求精,每次走进课堂,她都做足了准备。
王红燕的教案节选
几年的历练,对于如今的她和她的学生们而言,全英文教学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114.6的平均中考英文得分,就是最好的例证。
小个头大“野心 ”
“不服输”、“有野心”,王红燕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
她知道作为年轻教师,经验上肯定是不如老教师丰富,所有的经验都要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之前就提到了,她很擅长反思,她喜欢去思考更多的教学方式可能。去年疫情期间,她撰写的一篇文章还获奖了,当然,她对自己的期待远不止这些。
优质课评选中的王红燕
王红燕的荣誉证书之一
“希望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问她,她想了一会,看向我,“想成为被学生记住的老师,也希望有一天,当大家听到我的名字,会说‘哦,是她呀’,我希望成为那样的老师。”
其实,王红燕的学生们是很喜欢她的,怕是真怕,但是他们心里都知道,严厉是为了他们好。学生们送给她的小礼物经常让她感动不已,孩子的心是赤诚的,眼看着自己的学生从小小的初一生变成如今初见大人模样的十五六岁少年,王红燕会涌出一种“老母亲”的欣慰。
学生送给王红燕的小礼物
高分学生向王红燕表达感谢
家长与王红燕的交流
95后不再是大人眼中不谙世事的孩子了 大部分的95后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他们接过教育的衣钵 开启了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后记:
前段时间,王红燕接到通知,下学期继续带初三毕业班,又是一次挑战,面对突然接手的毕业班,她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临近采访结束,熟稔了一些,王红燕问我:“是不是觉得我很喜欢挑战?”我点头,她继续说:“试试呗,不试下,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
不仅对她自己,她也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多试试,不试下,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
鼓励是一种力量,作为老师,我想或许应该多使用这种力量。
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