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阳街,位于滁州东门外,原名东关街,清末为纪念王阳明在滁州讲学而改为此名。
老滁州人习惯称其为“老东关”,这一条古朴的文化老区,承载着滁州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与梦。
2016年起,老东关陆续开启征迁工作,进入重建与修复的大改造中。如今,老东关究竟改造成了什么模样,遵阳街又有了哪些新变化?让我们一起慢慢来看!
遵阳街位于京沪铁路线西侧,其北为北湖、西接内城河、南临南湖、东流向清流河,是四水汇聚之处。
这里曾经是老滁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是繁华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工业发源地。
2017年8月,遵阳街区域改造拉开序幕。在改造过程中,遵阳街分成西段、中段、东段三大特色区段进行改造。
其中,西段以打造滁城历史人文地标为主,修缮下水关,建设大东门、瓮城遗址公园及配套服务设施;中段以保护性开发建设,情景再现老街繁华市井;东段主要是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原真保护现状老街。
走到大东门城楼南侧,与环城路相连的一段古色古香的建筑上,建有四个橘黄色的设施。这是仿照古代借助水工设施调蓄防洪、戍守防敌一体多用而建的,与下水关修缮合为一体。
下水关位于内城河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兼具通行、调水、防御的三重功能。历经数百年沧桑,迄今依然屹立,下水关成了滁州古城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沿着内城河一路往东,穿过紫薇北路,来到了遵阳街东段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曾经是木匠、铁匠、篾匠等各行各业老手艺的集聚区。
展现在眼前的是修缮一新的青砖黛瓦马头墙、清水原色的特色民居。这一刻,让人仿佛穿越回曾经那个喧闹的年代,听到街头流动货郎的的叫卖声。
遵阳街改造主要以修缮、保护为主,改造过程中,坚持应保尽保、能保则保,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尽最大可能保留民居,其中现存的80%以上房屋都是原有民居。
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胡家大楼、朱家小楼、余家老宅等,通过这些以前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老滁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记忆。
从2017年8月进场施工到2020年8月完工,修缮区工程历时三年时间完成,很好的维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段老街记忆,留一份城市情怀。虽然曾经的时光不在了,但是通过老街的修缮留住了“原味”,让后人依旧能感受到这里的美好。
曾几何时,遵阳街上繁华如锦,是滁州商业中心,大到家具、家电,小到针线、胭脂水粉,都在这里聚集,类似现在的CBD。
随着城市发展方向一路向南,位于城东北区域的“老东关”遵阳街掉队了,但滁城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将这里遗忘。
随着老住户们陆续搬离,遵阳街改造开始,将古朴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商业相结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滁州特色街区。
目前,遵阳街改造已接近尾声,已然展现出其勃勃的生机,让人更加期待它的重生!
滁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在遵阳街改造中, 保护好、利用好 具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建筑, 留下原汁原味的老滁城, 把最具深度的城市文化 打造成了滁州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