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12|回复: 3

[散文随笔] 老滁城的老街道(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3、别具一格的四牌楼
滁州四牌楼
滁州四牌楼又叫四牌坊,滁城人老老少少都知道。它是滁州老城区的地标之一,位于南大桥(通济桥)北边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中心街地段。向西是四牌楼巷,通向西桥(广惠桥);向东是四牌东巷,通向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清真寺,回民去做礼拜,必定从四牌楼下走过。

四牌楼的历史,大约有五百年了。明代《滁阳志》说:四牌坊,在大街,为孙允恭、孙序、孙存、孙孟建。”这四位孙姓滁州人是祖孙三代。孙允恭,正统十三年(1448年)举人,任赣州府学教授。儿子孙序,字尚礼,成化十九年(1483年)举人,为建宁推官,自号“双泉居士”。孙子孙存,正德甲戌年(1514年)进士,授祠祭司主事,历任赣、长沙、荆、处四府知府,河南布政使。另一个孙子孙孟,进士,屡次升官为杭州府知府。祖孙三代,两个进士,两个举人。嘉靖年间,官府为他们一家修建了这个牌坊。

滁州四牌坊的造型与众不同。我们见过的牌坊,一般都是门形的,单面,两柱一门,或四柱三门。滁城几十个牌坊,其它的牌坊都是这个形状。唯独四牌坊是四面的,无顶,就像一张没有桌面的大方桌矗立在十字路口,很特殊。据住在四牌楼附近的老人回忆,四牌楼有四根青色的石柱,直径有一尺多,表面没有花纹。比四周的平房要高,那要超出3米了。上端每一面都有三根石头横梁,横梁间有石头的横匾。横匾的外侧雕刻有花纹,雕刻的是龙、凤、云,还有戴官帽的人,四面四个人。横匾的内侧一四周都有文字,人要站在四牌楼中间,抬头才看见。北侧的文字多,有两行,其它地方的字少。是什么字?老人记不清了。我想,也许是叙述建造四牌楼的缘由吧,就是《滁阳志》上面介绍四牌楼的那一段话,加上四个人的身份、建造者姓名和建造时间。而外侧戴官帽的形象,大约就是被纪念的孙氏四位了。

四牌楼下面的路,是青石铺成的,路中间有一道深深的沟,是独轮车长期碾压的结果。独轮车是当年重要的交通工具,使用了许多年。现在到清流关去,还可以看到独轮车碾压遗留下来的深沟。解放后,中心街更换了青石板,深沟没有了。双轮的板车,胶皮车轮,逐渐代替了用铁皮包裹的木制车轮的独轮车。1956年,和遵阳街、东大街、西大街一道,中心街、南大街路面也换成了凤阳的小麻石。

四牌楼下聚集了许多卖小吃的摊子,早晨炸油条,摊煎饼,炕山芋,卖蒸饭,倒油茶,上学的学生、做工的工人,都会去买,生意很红火。下午卖刨冰、凉茶。那里是一个人气兴旺的集市,来往的人很多。

逢年过节,滁城要玩会,就是走街串巷表演杂耍和文艺节目。大街上大的商户人家门前,表演队伍往往停留演出,商家会发赏钱,讨口彩。在街道上较大的空场,他们也会停留演出,人们围拢在一起,水泄不通,留出中间空地让他们表演。鲜鱼巷口、东门口、四牌楼等地,他们必定大玩特玩。四牌楼因为有牌楼,玩的格外不同。踩高跷的、玩旱船的不用说,特别是那玩三股叉的,带劲。曾经住在那里的老人讲,玩三股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一个个轮流站在四牌楼下,先把三股叉放在臂上、身上来回滚动,然后把那个叉用力向上一抛,让那个叉飞越过四牌楼顶端的横梁,落下来接住,再继续玩。那个叉颈部安装有三四个圆环,滚动时嚇琅琅作响,好有气派。十几个人轮流上阵,比赛着谁玩的漂亮,真好看,叫好声不断。玩三股叉是要有真功夫的。现在是看不到了,很惋惜。

四牌楼是1951年拆除的。那时候,四牌楼已经很危险了,有两处横匾有裂缝,用铁丝捆绑起来,加以固定。为了安全,后来就把它拆除了。拆除的石块、石柱,没有搬走保存,用来给四牌东巷铺路了。


大众剧场
四牌楼向西,路南有一个大众剧场,叫小戏园子。琅琊剧场叫大戏园子。小戏园子里摆满了条凳,白天有人说书,不预售票,没人把门,随到随听。晚上有人演戏,接待各地来的小剧团,要事先买票,凭票入场。观众很多,经常客满,有人就买了站票,站在那里看,孩子们还会扒窗户。有的人几乎天天晚上去看。解放初,我曾经在小戏园子里看过部队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刘胡兰》。满场子的人,卖瓜子花生糖球的小贩在走道里来回叫卖。


龙兴寺
小戏园子对面是一处高地,那里是龙兴寺。唐初永徽年间(650—655年),滁州城越过广惠桥东扩,就在这里新建了龙兴寺。明代两次重修,扩大了规模,龙兴寺成为滁阳寺庙之冠。管理全滁州寺庙的机构僧正司,就设在这里,琅琊寺也归它管。

旁边是接待来往官员的地方,唐代叫“临滁馆”,南宋叫“皇华驿”。解放初期,这里是新生小学的一部分,一排教室大约是四间吧。教室前面的操场很大。解放前后,一到周末或者寒暑假,学生放假了,这里的空地就很热闹,成为一个游乐场,玩杂耍的,变把戏的,拉洋片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耍猴的,套碗的,本地的,外地的,都会到这里表演。说书的会摆放十几条矮脚的长凳,让听众坐下来听书。其它的摊子都没有座位,是站着看的。他们不卖票,人们可以随时驻足观看,可以随时走开,自由。表演了一段时间,那些艺人会把铜锣反过来,叫徒弟拿着,向围在四周的观众讨几个赏钱,孩子们不给钱也不要紧。他们就以此为生。只有拉洋片的、套碗的,是先交钱后玩,谁玩都得给钱。在这里,我听过父女二人合说的相声,听过大鼓书《说岳传》、《杨家将》,看过女子蹬坛子、翻跟头,看过一个老人敲锣驱赶小猴子表演,拉洋片的年轻人拖长了声音唱着,吆喝孩子们去观看镜头里的画片。我幼年时的娱乐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这里是一小的一部分,盖了大楼。


一小
大操场向西,走过天桥,跨过清流路,是一小的主校区。

一小的大门朝南,门前地势较低,大约和它西边的广惠桥持平。向北的清流街、向东的四牌楼巷,地势都逐渐升高,因此,每逢夏季暴雨,这里就会积水,汪汪一片,成为烂泥塘,老百姓叫它“老母猪沟”。学校的地势较高,进入校门要登上七八级台阶,外围的墙基全用大青石砌成,不怕水淹。        
            
一小的主校区在宋代是天庆观,明代为滁阳王庙,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成关帝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这里创设滁州第一所小学,叫作关岳庙初等小学堂。这是滁州第一所新式学校,至今115年了,没有搬迁过。校园中间,原来供奉关公的大殿没有拆,改为教师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一直使用了用了一百年,十几年前才改建为大楼。大门外,左侧有一个“乌龟驮石碑”。那是一座青砖的碑亭,圆顶方形,四面有四个拱门,那里是孩子们经常嬉戏的地方,里面的石乌龟被磨得光滑铮亮。人们说乌龟身下压着一口井:“一拳打倒碑,一脚踢跑龟,喝了井里水,身大力不亏。”那个乌龟,古人叫作“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专门负重。它背上驮的的石碑,是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建的,碑上刻的是《敕赐滁阳王庙碑》,碑文是专管祭祀的太常寺丞张来仪奉旨撰写的,介绍了滁阳王郭子兴的事迹,郭子兴和朱元璋的关系,说明建庙祭祀的缘由。文字通俗朴实,是了解朱元璋早年活动的重要材料。


发表于 2022-5-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发表于 2022-5-4 2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想起了当年四牌楼的夜市,真是一个热闹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4-5-2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