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滁城下了一小时的暴雨,正处于下班高峰期,我站在公司楼下,看见路上人来人往,很多人来不及撑伞就已经被淋湿,也有很多人即便撑开了雨伞,披上了雨衣,衣服也湿透了。

耳机里单曲循环着陈奕迅的《人来人往》,歌词不断重复:“朋友已走...情侣会走...谁也会走...时间会走...”其实很多事看开后,我们依然会向前走,时间也总会过去的,我们能够保留的或许只是这一份记忆。
下班的路上,路过早已不在的老鹰翅膀,路过放学人满为患的紫薇小学,路过宽阔敞亮的人民广场,路过霓虹闪烁的万达,看见皖M的车牌追尾,遇到大雨滂沱时的学生摔倒。这一个小时经历的事情,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仿佛像放电影一般,在我眼前和脑海逐帧播放。

若追溯回忆,我在滁城三十年的记忆,也像是一部老电影,电影里有琅琊山春游,有白云商厦的励志传说,有去南湖划船,也有欧阳修的醉翁亭,有鲜鱼巷口寄信,有半塔烧烤团聚,有古玩城淘了个玉等等。当然,这部电影也许观众不多,就我一个,看懂的人也许也不多,但对于我来说,这些记忆一定是我和滁城三十年的印记。

大滁城是2008年5月以后才有的概念,顶层设计开始布局“大滁城”建设,确定“大滁城”建设总体目标,制定了“131”组团发展战略规划。即以滁城为主城区,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组团建设,扇形拓展,张开双臂,迎接辐射,打开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
而此之前,滁城给人的印象,还只是滁县的感觉。1992年底,1993年初,国家撤销县级滁州市,设立地级滁州市,辖琅琊区和南谯区两区,还有滁来全定凤嘉。而这个时候,我出生了。

所以,今年是我三十岁,更是滁城的三十岁。在过去的三十年,滁州作为皖东门户,真正打开了门,走了出去。不管是经济从1993年的87.1亿到2011年的1042.6亿,再到2022年的3610亿的新台阶,还是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87位,长三角25位,全省第3位。滁城的奋起直追到赶超跨越,我们这一代90后是受益者,也是见证者。

当然,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利用土地也就离不开对历史传统和一些具有文化底蕴,亦或是普通市民的朴素情感记忆的破坏亦或是伤害。毕竟城市的诸多印记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印记汇聚而成,而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我都是这座城市记忆的编织者。
我想等诸多年后,我记忆模糊,我想不起来滁城的人,想不起来滁城的事,想不起来滁城的诸多记忆,当我再次翻开这些文字,我至少能够留有痕迹。亦或是当你看到我写的文字,也能够产生共鸣。
我在滁城三十年了,你呢?
——谨以此献给三十岁的自己,
——献给三十岁的滁城
城南徐女士写于2023年4月19日夜
第一话 施集的西涧春雪不比西湖龙井差
http://bbs.0550.com/t-14204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