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888字,预计阅读12分钟)
写在本话之前的话:
我在2016年6月1日发表的《人与永恒》这篇文章中写过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即便我练就了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的绝世武功,但它有时候也会像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
《我在滁城三十年》的一些小故事,纯属是因为4月18日傍晚滁城下了一小时的暴雨,我下班被迫在公司楼下等雨停的临时起意,属于灵感乍现,于是便把想法付诸于行动的结果。
当时列了一些主题词,想了一下故事框架,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开始写了,没有草稿,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E滁是新鲜的第一稿,故事情节还有诸多有待打磨,况且,我仅仅是业余非专业的滁城城南一普通市民,谨以此纪念我在滁城的三十年罢了。
在此,我十分感谢一些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E滁这个平台,至于感谢的方式以后再说吧。也有个别捣乱刷屏,连文字内容不看的给我留言:“你这是抄的吧?”“你这是从哪复制拼接的吧?”
在此我想声明:本人城南徐女士,除滁城十二景的诗句是抄的,其余内容皆为原创。甚至在我打下这段文字时,还特意上网搜寻“即便我练就了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的绝世武功,但它有时候也会像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这句话,确保没有和我说过类似的话,确保这句话是我灵感乍现说出来的。
我喜欢看《倚天屠龙记》,尤其是张无忌单挑六大门派那段,更喜欢的是《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谨以此话送给自己和努力前行的人们。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
如果你身边有滁人要去隔壁南京吃饭、游玩、看病、工作,甚至定居什么的,你不要觉得稀奇,因为自古以来从滁州到南京就十分方便。以至于有三个人经滁州到南京都出了名。
第一个从滁州跑去南京的是琅琊王司马睿。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大地土崩瓦解,王公贵族向南迁徙,山东大族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定居滁城的西南山里,后来命名为琅琊山。在滁州待够了,司马睿就去了南京(建康城),进入南京后,控制南方局势,成就帝业。
第二个从滁州去南京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写道:“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赵匡胤手握五千兵马,在滁城清流关,以少胜多,打开金陵门户滁州,后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三个从滁州去南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54年,朱元璋一举攻陷滁州城,在此修整10个月,又去了南京,设立应天府,成就明朝基业。
你看,晋元帝司马睿、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喜欢往南京跑,那滁城人往南京跑一跑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滁城人喜欢往南京跑已经是历史遗留的一种习惯,没事去南京吃饭、逛街、购物、看病、定居什么的都是正常。
但为什么从滁州到南京如此方便?因为滁州有个清流关。我们知道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山海关,之所以它是第一关,是因为它是“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过了山海关就到北京了。那么对于南京而言,清流关十分重要。
清流关地处要害,西望长江,北控江淮,东进南京,是“金陵锁钥”。上面说的三位大佬大都先夺此地,再进金陵,赢得天下。

2005年7月12日,中共滁州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奋力崛起的决定》,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推动滁州奋力崛起。
历史告诉滁人,往东没有坏处,都是好处。
我也不例外的响应号召,2005年,小学毕业后去了趟南京。只不过与别人去南京做官、搞钱搞经济不同,我是去南京看病。是的,看病。我的鼻尖上长了一块白斑,白的发亮。家人怀疑、担心是白癜风,怕长大花了脸,那我就成小花猫了。
于是带着担忧,向南京出发。
因为很多年了,很多事我已记不清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南京就被骗18块钱。因为那时坐客车还是会感觉比较远,舟车劳顿到了南京车站,我有点饿了。看到马路对面不远处有个卖肉包子的,于是我问我妈:“我想去买个包子吃。”
我妈:“没有零钱,给你二十元,找零给我。”
我:“好的。”
于是我带着二十元纸币去了马路对面卖包子的店。我走到卖包子的那里,没有舍得买两个,只买了一个包子,2元钱。
“找零18元,你拿好”卖包子的阿姨对我说。
我一手拿着零钱,一手拎着包子正准备往回走,结果半路杀出个女人来,对我说:“小姑娘,你行行好,帮帮我,我坐车回家,钱没带够,你能不能帮帮我。”
我当时二话没说,给她10元。
结果女人对我说:“不够,我缺18元坐车回家。”
我望着手里的五元纸币和三个硬币,有点犹豫,又有点舍不得的,还是都给了这个女人。我带着助人为乐的高兴心情找到我妈,我妈问我要零钱。我把刚刚的事情告诉了我妈,我妈对我说:“傻孩子,你被骗啦!”我当时一脸懵,我从未被骗,怎么第一次出门就遇到骗子?
“哪有坐车正好缺18元的,她分明就是看到你手里有18元。”我后来不相信我被骗,我回到滁城时,又告诉了孙子悠和杨家宝,他两异口同声的说:“你真傻!”
我当时就不敢相信,直到我后来又遇到一个女人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12路公交车即将靠站,女人对我说她坐公交没带钱,我毫不犹豫的给了她2元,结果12路公交车来了,我上来了,她没上来,重点是这一站,只有一路公交车,那就是12路公交车。我细思极恐,很诡异。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不过比起女人的为难,更让我为难的是看病吃药。我妈带着我坐公交到南京蒋王庙皮肤研究所看鼻子,我不记得当时医生怎么说,只记得医生开了很多瓶黑色药丸。如果吃药吃一颗两颗什么的还好,那次每顿要吃黑色药丸十几二十颗,还有其他药丸。
我不愿意吃怎么办,基本上是被灌进去的多。但跟灌进我嘴里的相比,我家沙发底下床底下更多。我妈每次让我吃药,我都摆出一副乖乖吃药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把药全部扔到沙发或者床下面,以至于后来过年打扫卫生时,从床底下找到一堆药丸,我尴尬极了。但没怎么吃药,鼻子上的白斑自己好了。
我能理解家人的担心,因为在我出生的时候,后背就有一块胎记,形状酷似中国雄鸡地图,以至于家人调侃我说:“思思是带着宝藏来到这个世上的!”
弟弟妹妹们经常扒着我的后背,开玩笑说:“让我看一下你的藏宝图,找一下宝藏!”
那天中午,看完鼻子,我妈带我吃了南京皮肚面和南京烤鸭,味道确实不错,可能我喜欢吃烤鸭的习惯就是从那开始的,以至于滁城百城大厦旁边的雷官板鸭,不管队排多长,只要我想吃,我都会去排队。我在滁城三十年,排过最长的队,就是雷官板鸭斩烤鸭的队。

后来的我,去南京的次数数不清。如果说南京是把锁,那么滁州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而这把钥匙的位置就是在清流关。
我后来去了几次清流关,真的如明代陈琏写的《清流关》诗句“清流山高横碧落,崖石棱层犹铁削。忆昔南唐始开凿,据守形势真险恶”一样。历史的车轮印记仍在,其碑刻虽有破损,但字迹仍可辨识。从清晰可见的车辙印能够感受出当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我真的还想再去清流关,因为清流关被低估了。可是我要上初中了,是的,我要遇到六叶子的另外三个叶子了。
我叫徐思思。
我在滁城三十年,你呢?
(未完待续……)

第五话 为什么白云商厦这么火?因为背后有励志传说
http://bbs.0550.com/t-1421051-1-1.html
第七话 我们不是六叶子,我们是六叶子
http://bbs.0550.com/t-14213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