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初中阶段的很多事都是隐秘而伟大。但我最佩服得是除了我之外的他们是如何保持成绩前五,而我的成绩从进班28名到16名,再到毕业时的第6名。这一切问题又回到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说的“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孙子悠和王禾木就属于拥有这种习惯的人。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保持优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而王陈属于自带天赋,数理化超强,尤其是物理化学,打遍年级无敌手,以至于老师让他去参加奥数竞赛。而杨家宝是综合型选手,没有卓越,也没有后腿,全都保持优秀。

徐思思就不一样了,只喜欢语文。小学时老师对徐思思说:“徐思思,你蠢的像头驴!”
从此徐思思就像爱屋及乌的反义,恨屋及乌了,不喜欢数学老师,也就顺带不怎么喜欢数学。所以小升初我是第28名,是有原因的。
但到初中徐思思开始意识到,成绩排名在老师眼里是判断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的偏差会导致老师爱有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也影响徐思思在孙子悠、王禾木他们心中的形象。
于是我想改变这种局面,但仅仅靠我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时候我们班开始调座位了,我被从孙子悠和程晨的铁三角中调出来,放进另一个铁三角中,左边是王陈,右边是杨家宝。
我对王陈没话说,尤其是王陈干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情之后。杨家宝对我没话说,因为他和徐思思的刻骨铭心记忆特别多,都是疼到骨头疼到肉的那种,除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也有不少,尤其是我在杨家宝的左手臂上咬了两排牙印。
每天,班主任都会让同学写日记,我们六个人都有一样的日记本,而且日记本上都有密码锁。有一天,杨家宝的日记本没有关,我一不留神看见他昨天的日记内容居然说我是“母老虎”。我气的直接把他的日记本从窗户扔了出去,并且在他的左手臂上留下两排血印。
重点是他把日记和王陈分享,分享完还和孙子悠、王禾木分享。虽然我们有交换日记,相互阅读欣赏彼此的小秘密的习惯,但也不能写的如此露骨啊。
自从调了座位,我没什么话可说,说的最多的就是“哇!这题你都会啊?”“哇!你又是全班第一!”“王陈,这一题怎么写?”“杨家宝,这题能不能教我一下?”
除了向两位高手学习,我最需要感谢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因为他不是批评学生,更多的是鼓励。
他让我知道,数学也可以使我自信。在全班同学面前,数学章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徐思思,进步很大!”“徐思思,这一次考试有进步!”

人们常说虚心使人进步,但没想到鼓励更使人进步。在老师的鼓励下,在王陈和杨家宝的帮助下,我从初一的28名,进步到初二时的16名。
尽管已经16名,但想要和孙子悠、王禾木他们分个高低,或者威胁一下王陈和杨家宝的班级地位,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初二寒假时候,我和杨家宝一起报了数学和物理老师的补习班,那时候补习和现在比,真的好便宜。一个寒假,一门课才200元。不像现在,一个小时都快200了。
整个寒假,无论严寒,还是雨雪天气,徐思思都坚持早起到数学老师,或者物理老师的家中,偶尔有点想偷懒,也会被杨家宝像催命一样,催我上课。一个暑假过去了,到了初二下学期、初三上学期,我已经能够进入前十名了。
以至于数学老师出题,我都会抢答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数学老师出完题,别的同学还没写好,我就说:“我写完了!”
章老师说:“徐思思,我们等等其他同学!”

就是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环境里,我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从入学28名,到中考时第6名,成功进入一中。很多人以为进了一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谁也不知道,我是如何高考又戏剧性的进入大滁院的。
高中三年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并没有什么波澜,但艰苦的学习中,我们也能活成诗。从初中到高中,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因为2008年,不仅是滁城的2008年,也是我们这群人的2008年。
我叫徐思思。
我在滁城三十年,你呢?
(未完待续……假期每天忙里偷闲,每天除了上份子,就是上份子!一个月工资没有了!)
第九话 走遍亭城,只为与你相遇
http://bbs.0550.com/t-14216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