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自己的轨道交通尝了个鲜。没有特别激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以后去汊河或高铁站,可以不开车不地杠,还有一种叫轻轨的形式,宽敞、明亮、不等红灯。
我注意到车内标识是“宁滁线”而非“S4”,还有那个比较另类的翘尾鱼般Logo,还有“春潮带雨晚来急”和“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切都显示这是一条自主产权、独立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多少会彰显出这座城市硬实力。
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只有洛阳因庞大人口基数、扎实工业基础和深厚城市底蕴,开通了两条真正意义的地铁;2021年芜湖有两条轻轨(单轨)投入运营,单日客运量曾达20万人次,令人刮目,现正谋划3、4、5号线建设;蚌埠起了个大早,2017年就与比亚迪合作启动科技范儿十足的云轨建设,被国务院刚性门槛叫停,没通车即成古迹。据说最近比亚迪公司又要出面把云轨改云巴,具体是什么个玩意儿还不知道。就目前局面挺尴尬的。
滁州是幸运的,借都市圈的船出海,顺风顺水,用时三年半就跑起来了,不早不迟正是时候,这无疑令一众同学艳羡不已。
正如有人偏食有人厌食有人根本不饿,每一场宴会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口味,有不同声音很正常。一条轨交不可能满足每个人需求,也不可能承载或赋能城市的全部,比如一定要连接高铁、高校、政务、苏滁、经开至汊河的线路,绕道是否合理,比如一定要冠名琅琊山站并弄个似是而非的站口亭是否太牵强;比如“滁州高铁站”让初来乍到的如何辨识和理解;比如还有4个站点没有开通时间表,是否大大降低功效影响到本不乐观的客流。
最最遗憾的,是高铁站站没有入地,没能预留全椒接口,无法实现不出站便捷换乘,造成站前广场喧宾夺主,显得拥挤、杂乱和局促。其实,就这个站延后与北沿江高铁并站同步实施,实现零距离地下换乘是完全可行的,反正南京那边还早,两头都迟一步不耽误中间先运行。龙蟠大道一段为什么能入地?明眼人一看便知,说到底是官本位思想作祟。
再说点细节,车跑起来全程听不清报站音,和公交车如出一辙,播报短促,生硬,没有磁性,缺少都市范儿,建议放下身段去隔壁学学。
另外,可否考虑开一条来安沿建阳路、滁州大道经林楼站到高铁站的公交?既然跑起来了,就要做好配套,最大限度发挥功效。
202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