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对肝炎防治问题的关注,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促进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等综合措施的落实,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努力消除肝炎的危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听着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实也脆弱,特别是在病毒面前。截至目前,经临床研究明确的肝脏感染病毒已有5种,都能直接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
一、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肝炎分为两大类,即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酒精性、代谢性、药物性肝炎等)。平时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兄弟)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不同。
二、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不同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略有差别。
甲肝、戊肝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为粪—口传播。与感染者密切生活亦可感染,也就是说一起吃饭有感染甲肝、戊肝的风险。另外,生活在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很可能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当人们食用未煮熟的牡蛎、蛤、蚝等水产品时,有较高的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甲肝感染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高峰期。
而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其中,母婴传播途径是乙肝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而成人基本不感染乙肝病毒,即使感染乙肝病毒,绝大多数都是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在感染6个月内自愈。性传播上,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有无防护的性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即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进行传播。但丁型肝炎病毒极少单独感染,多与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共同感染。
戊型肝炎除了以上提到的,既往以水型流行最为常见,具有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且多见于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易出现重症戊肝,病死率较高。
三、如何预防肝炎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已被纳入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中,由政府免费向大家提供接种。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由我国研发,目前已上市。建议戊型肝炎高发重点人群(如与猪密切接触的人群、孕前妇女和中老年群体等)可进行戊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2.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不与他人共用纹身、穿刺等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可大幅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防止“病从口入”。
来源:滁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