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渐渐炎热,草木茂盛,蜱虫也进入了繁殖高峰期。安徽省疾控中心曾发布提醒: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为常见。每年4-10月份是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季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俗称“蜱虫病”。此病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
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卫生部组织下开展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分别在湖北、河南、山东等6个省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全部完成了这些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从而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
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研究结果发表在11年3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后,世界病毒学研究领域又一个突破性进展。
“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FTS 病例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畏寒、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伴有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
首发症状的非特异性易导致误诊误治,从而易导致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此次调查发现 SFTS 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 3. 1 天,高于研究的平均时间 1. 2 天,提示安徽省患者就诊不够及时,同时本次研究从发病到住院时间平均 5. 8 天,且二次就诊占 47. 8% ,一次就诊率18. 9% 。
研究显示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与死亡率有关,提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患者就诊时,有相关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时,要高度警惕是否是 SFTS,提高对 SFTS 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能力。
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进入此类地区时,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好鞋袜;穿浅色衣物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使蜱不易黏附;野外归来要更衣。
3.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涂抹、喷洒驱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不宜用于儿童眼、口及皮肤破损处等部位。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驱避药物,3岁以下幼儿不宜用柠檬桉叶油的驱避剂。
4.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