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下午和老婆,以及两位好友来附近吾悦广场随便转转,人流量不多。看看2层衣服还有3层母婴用品。出商场找个咖啡店坐下来闲聊许久,其中聊到一个本人觉得很有意思的话题,分享一下。
消费者给商品的预估定价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
商家(这里不特指具体商场)定价对应的商品是否真值这个价?
大白话翻译就是说:多数群众认为这个东西应该卖多少钱?这个东西值不值这些钱?
其中我们几个以一款母婴奶粉产品为话题展开调侃许久,朋友说假设源头商家只是把普通奶粉(比如袋装某利)放到一个特定品牌的罐子里,换壳出售卖400~500多元一罐奶粉,还有种可能,不同品牌的奶粉再往上一层的源头可能买的配方都一样,分装在不同品牌的罐子里可能定价就有差异咯,这两种情况都能卖出去。多数消费者不懂行也分不出优劣,而且现在商家以营销为王,真正的内容往往只排第二位。
我说应该不会吧,真把消费者当傻子?还是有好产品的吧。
朋友接着说,“那你怎么鉴别出这里面的奶粉不是普通的袋装奶粉呢?你又不是生物学家又没有精密仪器检测这里面的微量元素含量是不是真如广告所讲的那样。”我确实说不上来。
仔细想想,细思极恐。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单独一件商品而检举揭发,往往得过且过是常态。
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确实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那么这时候彼此的道德感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