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1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滁州工商企业在大包干的推动下,迅猛发展,形势喜人,耀人眼目的是那些敢想敢干、敢冲敢闯的领军者,在前面开路。中国扬子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宣中光,是突出的一个。宣中光,1933年出生,六安市人。13岁当学徒,18岁试制一种机米用的砻谷机和米壳分离系统,当时很先进,在全国推广,为此他出席了全国粮食系统先进代表会。25岁那年,由八级技工晋升为工程师。宣中光带着被殴打批斗的伤痕走出牛棚,发现国家高教部的一个机械修配厂从皖东撤走,丢下一些闲置的设备,被当破烂抛弃在厂房里。他喜出望外,连夜向有关部门报告,要求利用这些设备办一个机床厂。获批准后,他带领一百多人,花13万元投资,奋战半年,将那些破破烂烂,修缮整饬一番,有效地加以利用,一个中型规模的地区机床厂,就这样诞生了。该厂生产出车床、钻床、机械滑台等。其中机械滑台,在国家一机部组织的同行业检查评比中,获整机优质、部件一等品的荣誉。70年代末期,滁县地区推行大包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生活天天向上,宣中光预料农民的消费水平,必将向以家用电器产品为标志的高层次发展。当时,许多工厂无力适应这个要求,陷入危机,机床厂也身处困境。宣中光当机立断,提出转产,把生产电风扇作为主攻目标。1980年8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电讯,标题是:“滁县地区机床厂,根据市场需要搞联合,成立一个公司,救活19家厂”。这个公司就是宣中光创办的中国扬子电器公司。因为机床厂生产任务不足,产品找不到销路,工资发不出,宣中光带领7名干部到上海、天津等城市市场搞调查。调查后认为要实现生产质量高、价格低的电风扇,必须群策群力搞联合,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经过周密筹划,到80年6月,联络了19家都很困难的工厂企业,中国扬子电气公司正式组建。8个月后,1981年3月6日,《安徽日报》头版发表“来自中国扬子电气公司的报告”,肯定了宣中光转产电风扇的主张,其主标题是“闯出自己的路”。1980年下半年,扬子公司首战告捷,到年底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以上。这个公司原来只有19个厂家,8个月后发展到25家。到1988年,扬子已成为一个跨行业的集团企业,下属33个厂,产值近3亿。利税5000万元
1984年5月,宣中光纵观全国经济风云,又提出要办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称雄大江南北以至黄河流域的电冰箱厂。自荐担任筹建总指挥,厂址就选在早已停产下马的原地区钢铁厂那一片废墟之上。那个小型钢铁厂,曾经是滁县地区肩头的沉重包袱。1970年建厂,每年都要烧掉100万元。10年亏损1000万。1981年下马,大部分工人各找门路走了,只剩下190个无门路无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在废墟上守着。在这样的基础上,办现代化的冰箱厂,有些像天方夜谭。人们怕它成为第二个钢铁厂,成为滁县地区背不动的第二个包袱。前程莫测,风险太大呵!宣中光说,不敢冒风险,还搞什么企业。企业就是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只要扬子公司向初办时那样,坚持扬子江精神,汹涌澎湃,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就能胜利。他领着一个团队,顶着压力,排除干扰。大刀阔斧的开拓前进。不到三年,全厂工人发展到3000人。1988年,一条年产12万台自制电冰箱生产练兵线建成了,工人们通过实际操作,开始熟悉并逐步掌握电冰箱生产技术。1988年4月,从意大利引进年产五十万台全套电冰箱生产自动流水线开始试产,工人已能熟练地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了。扬子牌电冰箱大踏步地走向全国。
1958年至1980年,宣中光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1986年和1992年,宣中光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后又获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安徽省有突出贡献厂长(经理)”称号。此后再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不愧是滁县地区工业发展的弄潮儿、冲浪者和奠基人。是滁县地区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