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1998年大学扩招之前,实行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分配,即国家”全包”: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此阶段主要的问题,限于国家财力,能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学制度设计几乎完全从国家需要出发,很少兼顾个人及家庭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意愿和利益。矛盾不断积累。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国家开始改革大学教育。1989年,公费生开始收取少量学费;1993年第一次进行扩招,当年民间流行的“分不够,钱来凑”说法,讲的就是这种自费生。公费毕业生在国家限定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自费生可以自主择业,即所谓的“不包分配”。当年公费生毕业去向多不如自费生,十分羡慕“不包分配”的自由;但是公费生花了国家钱,当然得服从国家需要。
经过试点之后,1998年开始大学全面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人们作为参与主体,购买大学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使每一个人能接受优质的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可能。我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学教育上取消“限购”,这一天将会很快成为现实。
大学普及后,大学将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国民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实现的选择。随之而来的,依附于大学生身份之上的所有“特权”,也将消失。所以,我们当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大学,对待大学生。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也将走入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