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老五孔桥的来历与发展历程:
始建与早期发展
- 起源:老五孔桥位于滁州市琅琊区东门街道遵阳街社区清流河上,始建于唐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古名清流桥,唐代以后称滁和桥,是清流河上最早的一座石桥,旧属六合县路,是通往扬州一带的重要通道。
- 宋代:宋代时已有相关记载,刘得恕曾为其作记,可见当时该桥在滁州的交通等方面已具有一定重要性。
- 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进行重修,故又名永乐桥,成为当时滁州东关一带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地标建筑。
清代至民国时期
- 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再次修缮,桥北垛头倾圮后被郡人金铎倡捐修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东郊桃浪”成为滁州十二景之一,五孔桥一带成为景点。
- 民国时期:据民国《滁县乡土志》载,当时县境诸水以滁河、清流河为最著,春夏水涨时,江船可由六合之张家堡入清流河,直抵东关五拱桥下,五孔桥仍是重要的水运码头。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中,五孔桥部分被日军炸毁,中间三孔被炸,仅首尾二孔保存,桥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
- 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对断桥进行了重建,旧存二孔仍按原貌,其余部分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桥面也由拱型改为平面,重建后的五川桥全长85米,宽5.6米。
- 交通变迁:随着现代交通以及滁州城市发展,老码头废弃,火车站、汽车站南迁,五孔桥的交通地位逐渐下降。
- 文物保护:2017年6月29日,五川桥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五孔桥建成后
在旧的五孔桥下游不远处,新建了一座新五孔桥,老的五孔桥已无法通行,逐渐退出交通功能,成为滁州历史文化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