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解决“进出站像打仗”的痛点
1. 学虹桥的“零换乘”
对标上海虹桥的立体交通网络,滁州站正在建设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整合高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S4线)、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

。重点要打通南谯路跨铁路桥和落客平台匝道,让私家车和网约车不用绕圈圈,直接通过高架快速进出站。
举例:苏州北站用七层立体设计分流交通,滁州站的南广场规划了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公交枢纽,未来还要把地铁2号线延长线拉过来,南京人半小时通勤滁州会成为现实。

2. 缝合南北广场的“割裂感”
现状北广场老旧、南广场未建成,可以通过南北站房连通天桥和地下通道,把商业、停车场等资源串联起来,避免乘客“过站不留人”。

二、产业别贪大求全,瞄准南京“外溢刚需”
1. 做长三角产业协作“中转站”
滁州已引入半导体、新能源等南京外溢产业(如越好半导体的真空镀膜设备项目),未来可在站前3公里内规划“长三角协作示范基地”,专攻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参考案例: 苏州北站周边聚集了华为研发中心,滁州可复制这种模式,用低成本土地和税收优惠吸引南京企业设立分部。
2. 把“过路流量”变“消费流量”
利用高铁站日均1万+的客流量(2023年数据),在南广场周边布局“刚需商业”——比如老乡鸡、瑞幸咖啡、便利店,再逐步引入滁州特色的琅琊山文创店、儒林湖生态农产品展销中心,让旅客“下车就花钱”。
三、避免“睡城陷阱”,用低成本抢年轻人
1. 打造“南京打工人宿舍区”
参考苏州北站周边45%租赁房的比例,滁州可在高铁站3公里内多建精装小户型公寓,租金比南京便宜一半,配套共享办公空间和24小时便利店,吸引刚毕业的南京年轻人“跨省租房”。
滁州高铁板块当前房价仅南京的1/3(6000-10000元/㎡ vs 南京3万+),价格洼地优势明显。

2. 把配套“挪到高铁站门口”
规划中的奥体中心、图书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应向高铁站靠拢,周末办音乐节、漫展,甚至利用儒林湖生态公园(8.4平方公里)搞露营节,让周边居民有理由“主动来逛”。
四、文化牌要“看得见、摸得着”
1. 把“醉翁亭”搬进车站
苏州北站有“水漾长廊”,滁州站可以设计“醉翁文化主题广场”,在站房外观融入山水元素,连厕所标识都用欧阳修诗词装饰,让旅客一下车就感受到“滁州味”。
2. 用“网红天桥”带火夜经济
南北站房连通天桥不仅是通道,还能做成玻璃观景栈道,晚上亮灯后变成打卡点,桥下空间引入夜市、后备箱集市,学重庆李子坝轻轨的“穿楼效应”。
五、终极目标:宁滁同城“第一站”
通过上述规划,滁州站板块五年内有望从“过路站”升级为“南京—合肥双圈联动”的核心节点。数据显示,滁州已与沪苏浙合作实现县域全覆盖,苏滁高新区入驻企业超700家,未来若能借力高铁枢纽加速人才和产业流动,区域价值翻番并非空话。

总之交通缝合南北、产业抓小放大、商业刚需打底、文化接地气、房价留得住人。
只要把这五件事做实,滁州站完全可能成为“小虹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低成本枢纽城市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