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18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北宋政坛风云变幻,张方平临危受命,以户部侍郎之职坐镇西蜀,出任益州知州。此时的张方平,早已凭借出众的才学与不凡的政绩,在朝堂上声名远扬。他出身应天府书院,受教于范仲淹,自小阅读经史,过目不忘,政治与学术造诣极高,且向来礼贤下士,喜好挖掘乡野遗贤。
彼时,张方平虽身处蜀地,却心系天下人才。听闻眉州有处士苏洵,还有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才情非凡,求贤若渴的他即刻修书一封,热情邀请苏洵携子前来蜀都一见。
苏洵接到邀请,受宠若惊,当即带着苏轼、苏辙奔赴成都。一见到苏氏父子,张方平就被他们的气质谈吐所吸引。一番交谈,更是让张方平大喜过望,他与苏洵虽年龄相近,却在论及古今治乱与当下人物时,观点不谋而合,仿若多年老友。而苏轼、苏辙虽年少,但其见识与才华远超同龄人,尤其是苏轼,谈吐不凡,对经史子集见解深刻,文章更是文笔流畅、立意深远。张方平认定,此二子将来必成大器。
在成都期间,苏洵父子享受着“食有鱼,出有车”的待遇,入住高档酒店,还得以畅游望江楼、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张方平不仅热情款待,更是在生活与学问上给予诸多关照。当苏洵提及想让二子参加乡举时,张方平却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力劝苏洵让他们直接赴京应举。
可赴京应举需有人推荐,而当时欧阳修既是文坛领袖,又是科举主试官,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张方平与欧阳修此前关系微妙,这让他颇为踌躇。然而,为了苏洵父子的前程,张方平还是放下顾虑,硬着头皮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盛赞苏轼“他日当为天下用”,“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
入京前夕,张方平特意安排苏洵父子住在斋舍,还出了六道考题考苏轼兄弟。他在壁间悄悄观察,只见二人得题后专心思考,文思泉涌。这更坚定了他推荐三苏的决心。
嘉祐元年(1056年),在张方平的帮助与鼓励下,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张方平不仅资助盘缠,还写信给欧阳修,请求他特事特办,允许苏轼、苏辙在开封府参加解试。
到了京城,欧阳修收到张方平的推荐信,他虽与张方平此前有些过节,但对待人才却毫不含糊,对三苏文章大加赞赏。随后,欧阳修带着三苏拜谒韩琦、富弼等朝廷重臣,介绍他们结识王安石、司马光等权贵,并向士大夫阶层极力推荐。
在欧阳修与张方平的共同助力下,三苏迅速在京城声名鹊起。
次年,苏轼、苏辙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兄弟二人凭借扎实的学识与出众的才华高中进士,同榜还有曾巩、程颐等才俊。自此,三苏正式登上北宋文坛,开启了一段辉煌的文学之旅。
而张方平对三苏的知遇之恩,也成为文坛佳话,被后世传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