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读啥? 看见的看,我们现在都读kἁn,第四声。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读音去读古诗词,就会发现问题了。 请看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网络上把“看”注音为kἁn,第四声。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不对呀。律诗是有严格的格律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要间隔相反(特殊情况需要补救)。如果第二位的字是平声,那第四位的字就应该是仄声,第六位的字又是平声。第二位的字是仄声,第四位的字就应该是平声,第六位的字又是仄声。而且,第一句和第二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反。就是说,第一句的第二字如果是平声,那第二句的第二字就应该是仄声。这样,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很美。 我们看《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的“照”是仄声,那第二句“遥看”的“看”就只能是平声。而且,从第二句全句来看,第四字“布”是仄声,第六字“前”是平声,那第二字的“看”只能是平声,读kān,不会是仄声。 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有“看”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的“却看”的“看”,也是读平声。第四字“子”为仄声,下一句第二字“卷”也是仄声,所以,“却看”的“看”不可能读仄声。 再看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诗词格律来说,这里的“看”也读平声。 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里也有一个“执手相看泪眼”的“看”。按照填词的格律,这句话的音调是仄仄平平仄仄,“相看”,均为平声。 可见,“看”在古代,是读平声的,古今读音有变化。 今人写格律诗,还是用古音。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鲁迅写了一首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写的这首律诗,“看”也是平声。 2025.8.6于红鱼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