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80后,打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在城里漂了几年成了家,最终还是回了老家养土鸡。这几年跟鸡打交道,悟到的道理比在写字楼里坐十年还多。一开始总觉得养土鸡是“退路”,想着凭力气换口饭吃就行。可真上手才知道,山里的鸡比城里的客户难“伺候”——天热了要给它们搭凉棚,下雨了担心会着凉,连山上的野草长得太疯,都得担心它们吃了不消化。以前总追求“高大上”,觉得赚快钱才叫本事。现在每天清晨听着鸡叫起床,捡鸡蛋时看朝阳把山尖染成金红色,反倒明白:慢下来的日子,藏着更实在的收获。土鸡长得慢,要一年才能出栏,但肉质紧实;土鸡蛋个头小,可蛋黄黄得发亮,城里的人宁愿多花点钱也要订。奈何就是怕遇不到咱家这样正宗的,这就像咱山里人过日子,一步一步踩稳了,不用急,好东西自然有人认。最意外的是重新认识了“家乡”。小时候嫌山里闭塞,总想往外跑。现在靠着山泉水、野虫草喂鸡,靠着村里的老办法防疫,甚至学会了用手机拍鸡群在竹林里跑的视频,让城里人看到这大山里的“原生态”。原来咱祖祖辈辈住的地方,藏着这么多宝贝,只是以前没看懂。有时候蹲在鸡棚看小鸡仔追着蝴蝶跑,会想起刚回城时的焦虑。现在不慌了,鸡要一天一天喂,路要一步一步走,就像这山里的树,扎根深了,风再大也吹不倒。有喜欢的滁州老乡,咱们交个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