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广东某民办高校招生办的灯还亮着。
电脑屏幕上,"补录缺额2500人"的红色数字刺眼得像块烙铁,招生老师猛灌了口浓茶,烟灰缸里的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
这场景放在五年前简直不可想象,那时候他根本不用熬夜,家长们挤破头托关系塞红包,就为了给孩子抢一个民办本科的名额。
从"一位难求"到"跪求入学",民办大学这十年的过山车,比任何商业大片都要刺激。
当教育变成一门生意,资本的洪水曾让这片领域疯狂生长。
可潮水退去后,裸泳的不仅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办学老板,还有无数被卷进这场游戏的普通家庭。
一、资本叩开校门:当办大学成了"合法生意"
2000年的夏天,全国民办大学的教室里总共坐着不到70万学生,这个数字还不到公办大学的九分之一。
那时候的民办高校更像教育界的"边缘角色",大多是退休教授们办的自考辅导学校,校舍是租来的旧厂房,老师是公办院校退休的返聘人员,学生则是高考落榜后想找条出路的年轻人。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资本的闸门。
法律第一次明确:民办学校可以自主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这意味着,办大学能光明正大地赚钱了。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炸了锅。地产商、煤老板、甚至做餐饮连锁的老板们都闻风而动。
他们发现,办大学这生意简直是"一本万利":
学生每年交的学费是"预付款",而且必须一次性付清;校园里的食堂、超市、宿舍能搞承包;最关键的是,只要招到学生,现金流就像自来水一样稳定。
太原通才教育的老板李某尝到了甜头。他旗下的山西工商学院2020年营收2.26亿,净利润就有1.43亿。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收100块学费,有52块7能变成纯利润。
要知道,当年房地产最火的时候利润率也才30%,开火锅店能有10%的利润就谢天谢地了。
资本的嗅觉永远最灵敏。2019年,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成了"吃螃蟹的人",单凭一所学校就在香港敲了钟,成了上市公司。
第二年,上海建桥教育集团也紧随其后,招股书上明明白白写着:34.8%的钱用来收购长三角的其他院校,35%用来盖新楼,20.2%用来还贷款。
这哪是办教育?分明是资本玩的"滚雪球"游戏。收购学校、扩大规模、再融资、再收购,像吹气球一样把盘子做大。
中教控股堪称这波操作的"天花板",旗下有江西科技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一堆学校,被戏称为"三本之王"。
2024年,这家公司光靠收学费就赚了65.79亿,还同比增长了17.1%。
最夸张的是江西应用科技学院,2018年上半年披露的毛利润率竟然高达73.5%。
卖煎饼果子的小贩都知道,面粉、鸡蛋、薄脆加起来成本不低,利润率能到30%就不错了。
可这所大学,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租块地,盖几栋楼,招批老师,就能坐地收钱,比抢银行还划算。
短短几年,民办大学的规模像坐了火箭。
2017年,民办大学在校生占比超过公办大学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每5个毕业生就有1个出自民办高校。
到2020年,这个数字飙升到966万,差不多是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
那时候的招生现场像春运火车站。家长们抱着现金排队缴费,生怕来晚了名额被抢光。
有学校甚至搞出"预存学费送iPhone"的活动,跟手机店促销似的。
2019年,一名老师接待过一个河南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补录名额,在办公室外整整等了两天。
最后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说"只要能让娃上本科,砸锅卖铁都愿意"。
二、疯狂的代价:当教育成了"速食面"
资本的狂欢总有代价,只是这代价最终要由学生和家长来买单。
民办大学的老板们很快发现,搞理工科太麻烦,建实验室要买设备,招老师要高薪,学生实习要找企业,投入大、回本慢。
不如开管理、商科、文秘这些专业,租几间教室,摆几十张桌子,找几个能说会道的老师就能开课,成本低得可怜。
于是,全国的民办大学仿佛统一了菜单。翻开招生简章,十个学校有八个都开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这些专业。
有记者调查发现,某省的30所民办本科里,28所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堪称"流水线生产"。
可学生不是来吃速食面的。
广东某民办大学的学生小张吐槽:"我们专业课老师是兼职的,每周来两次,讲的内容跟教材一模一样,提问就说'这个问题自己查资料'。
实验室?就见过一次,里面的设备还是十年前的旧款,根本没法用。"
更讽刺的是,这些学校花在盖楼和扩张上的钱,比投在教学上的多得多。
中教控股2020年花了1.28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国王学院,却在招股书里很少提师资建设。
有学校宁愿花几千万建个气派的校门,也不愿给老师涨工资,公办院校的教授年薪能到20万,民办大学的老师往往只有一半,还经常被拖欠。
学生们成了这场游戏的"韭菜"。
南京某民办学院的小李算过一笔账:四年学费加住宿费16万,生活费每月2000,四年下来差不多26万。
可他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上课就是背概念,毕业前连外贸单据都没见过。
"感觉这四年就是花钱买了个毕业证,学的东西还不如我在电商公司实习一个月学到的多。"
最扎心的是就业市场。
2024年的数据显示,民办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不到4000块,比公办本科低了一大截。
更难堪的是,很多企业的HR看到民办本科的简历,直接就丢进垃圾桶。"宁愿要公办大专生,也不要民办本科生"成了行业潜规则。
深圳某电子厂的招聘主管直言:"民办本科的学生,理论不如公办的扎实,动手能力不如大专的。我们招过几个,连个简单的Excel函数都不会用,还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是'本科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当学校把心思都放在赚钱上,哪还有精力管就业?
某民办大学的就业办老师透露:"学校要求我们就业率必须达到95%以上,不然扣绩效。没办法,只能让学生随便找个地方盖章,哪怕没工资也行。"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很多民办大学的毕业生,最后从事的工作都跟专业八竿子打不着。
学会计的去开网约车,学英语的去做直播带货,学工程的去送外卖。不是他们不想对口,而是四年下来,根本没学到能胜任专业岗位的本事。
三、寒冬已至:从"抢学生"到"没人来"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2024年的夏天,民办大学集体迎来了"寒冬"。
广东本科批第一次投档后,23所民办本科里有14所没招满,缺额超过2.5万人。补录的时候,有学校把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比本科线低了30分,还是填不满。
广西的情况更离谱。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时,干脆不设分数线,只要有人愿意来就录取。
招生老师在朋友圈发广告:"只要你想上本科,我们就敢收!"可即便这样,还是有学校空着一半的名额。
上海某民办高校更惨,首轮投档竟然遭遇"零报考"。校长在招生会上拍了桌子:"我们当年招生要挑学生,现在是学生挑我们,这到底是怎么了?"
更吓人的是"放弃入学率"。
南京某学院去年有一半的新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没来报到,直接选择复读或打工。
广东白某学院1477人放弃入学,湛江某学院7544个招生计划,只收到1207个投档,缺额率高达84%,创下了广东省的纪录。
招生老师给过了投档线的学生打电话,得到的回复大多是:"老师,我想清楚了,还是去复读吧","家里觉得学费太贵,不如早点出来打工"。
有意思的是,学费还在逆势上涨。
帝都金融科技学院一年学费逼近8万,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4.3万,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涨了1万,总价快5万了。
就连北理工珠海学院,学费也涨到了25000一年。可珠海的打工人,除去房租和吃饭,一年能存2万就不错了。
一个学生家长算过账:孩子读四年民办本科,学费加生活费最少要30万,相当于他不吃不喝干十年。
"这钱够在老家盖套房了,何必砸在一个没用的毕业证上?"
于是出现了一个很魔幻的现象:
一边是学校招不到学生,一边是学费涨得离谱。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民办大学很多是上市公司,股东要利润,就算招的人少了,也得靠涨价维持收益。
就像奶茶店生意不好,就把一杯奶茶从15块涨到25块,能宰一个是一个。
更致命的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虽然还在增加,但适龄人口其实在减少。
而且随着公办高职扩招,很多分数不够公办本科的学生,宁愿去读公办大专,也不想花高价读民办本科。
"公办大专一年学费才5000,老师都是正经编制,实训设备也齐全,毕业还包分配到国企。民办本科除了个'本科'名头,啥都没有,谁还愿意去?"河南的一位高中老师说得很直接。
有个帖子在家长群里传得很火:一个孩子没考上公办大学,家里开会算账,发现读民办本科最少要花30万。
最后孩子跟父母说:"不如用这30万结婚生子,我给你们养几个孙子,总比把钱给那帮人强。"
很多人说这孩子"人间清醒"。
四、破局之路:教育不该是"一锤子买卖"
民办大学的困境,说到底是"逐利"和"育人"的矛盾。
当资本把教育当成"摇钱树",只想着怎么赚钱,怎么扩张,而忘了办学的本质是培养人,就注定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其实民办教育本身不是坏事。
在国外,很多顶尖大学都是民办的,比如哈佛、耶鲁,它们靠的是优质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而不是靠涨价和圈钱。
可我们的很多民办大学,走的是"赚快钱"的路子,把教育做成了"一锤子买卖"。
现在有些学校开始反思。
有的砍掉了那些"低成本高利润"的专业,增设了护理、汽修这些需要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
有的把盖新楼的钱省下来,建了实训基地,还请了企业的老师傅来上课;还有的跟本地企业合作,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实习,毕业直接就业。
这些尝试虽然不能马上扭转颓势,但至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教育从来不是一门快生意,它需要慢慢来,需要沉下心,需要真正为学生着想。
有个老教授说得好:"办大学就像种果树,你得浇水、施肥、修剪,几年后才能结果。可现在很多人只想在树上绑假果子,看起来光鲜,其实一点用都没有。"
对于那些正在纠结要不要读民办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或许可以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这所学校的专业有什么特色?老师是不是认真教书?毕业生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花的这些钱,能不能换来相应的价值?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或许真的该考虑一下,除了民办本科,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
毕竟,人生的路不止一条,不是只有"本科"这一座桥能过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