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安徽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当前正值毒蘑菇中毒高发期,据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省因食用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居各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首位,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大青褶伞这一常见毒蘑菇导致。专家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要牢记“三不要”。
“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这可能是许多人的认知误区。据介绍,大青褶伞恰恰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它既没有鲜艳夺目的色彩,也没有怪异诡谲的形状。正是这种看似安全的“朴素”外表,让人们在野外采摘时往往对它放松警惕,导致误采误食中毒事件频发。
(淮北市杜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记者了解到,大青褶伞,俗称青褶环伞、铅绿褶菇、绿褶菇等,因伞褶幼时呈白色,长大后呈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
在夏秋高温多雨的时节,大青褶伞迎来了它的“黄金生长期”。你可以在公园草地、山林边缘、菜地周边甚至城市绿化带里,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这增加了人们误采的可能性。大青褶伞还经常与无毒的野蘑菇混生在同一环境中。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而言,面对大青褶伞这类“伪装高手”时,极易发生误判。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大青褶伞成为了导致我省毒蘑菇中毒的“主力军”。
(宿州市埇桥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主要造成胃肠炎型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食用后10分钟到2小时内发病,少数患者的潜伏期达5~6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悸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中毒后的治疗主要为催吐、洗胃、导泻或服活性炭排毒,减少吸收;对症支持,补液、供能、平衡水电解质,监测体征及脏器功能。一般恢复较快,病程多为数小时到3天。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省疾控中心介绍,要记住不采、不买、不吃“三不要”原则。首先,野蘑菇有没有毒,非专业人士很难准确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手,再“朴实无华”的野蘑菇也别采。
同时,路边摊、流动商贩售卖的野蘑菇,来源不明,有可能混入毒蘑菇,安全无保障。流动摊贩拍胸脯保证的“绝对安全”,听听就好,来路不明的蘑菇可能偷偷藏着“毒队友”。此外,千万别信“少量试试没问题”。绝大多数毒蘑菇的毒素耐高温,微量摄入也可能中毒。
(六安市金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万一误食了毒蘑菇该怎么办?专家提醒,第一步应立即催吐,误食野蘑菇后身体不适且意识清醒时,用筷子或手指轻触舌根催吐,尽早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吸收。但要注意: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抽搐,千万不能再强行催吐,以免造成窒息或进一步伤害。
第二步则是火速就医,无论症状轻重(哪怕暂时只是轻微恶心),都必须立即前往医院!毒蘑菇中毒初期症状可能较为轻微,但随后病情可能迅速恶化。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得到专业治疗,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携带剩余蘑菇(未处理的完整标本最佳),用塑料袋密封后送医。若无实物,清晰的野蘑菇照片(含整体外观、菌褶细节、生长环境)同样关键。这些“罪证”能帮医生快速锁定毒蘑菇种类,精准用药,大幅提升救治成功率。
来源:安徽省疾控中心、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