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人的生活记忆,曾深深扎根在一口口井里。自隋代建城起,街坊巷道间、寻常院落中,水井星罗棋布,是百姓生活的“命脉”——餐饮、洗漱、浣洗、除尘,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它。 可并非所有井水都甘甜适口,多数水井因矿物质含量高,水碱重、口感涩,百姓只能常年忍受。这苦涩的水,不仅影响生活,更制约了当地酿造、漂染等手工业:酿出的酒、腌好的酱菜失了风味,染好的布料也难达佳品标准。
为解饮水之困,百姓与作坊纷纷寻找水质清甜的“甜水井”,这些井或是私产,或是几户共有;官府也主动参与,在居民区的坊、街、巷间开凿“官井”,让全城人共享好水。由此,“七十二口甜水井七十二条半巷”的传说,成了滁州独有的印记。 这份与井相伴的日子,一延续就是千余年——从隋代到民国,再到1965年城内自来水厂建成,古井才渐渐从“必需品”变成“回忆载体”。
如今老城中仍留存28口古井,多数水质依旧良好,却已不推荐饮用。 前日路过官井巷,远远便望见那口立在小区路中的官井。时光模糊了过往的喧嚣,却在青石井栏上刻下深深的岁月痕迹。俯身望去,井底的水依旧晶莹透亮,仿佛还映着千年前滁州人的生活日常。 官井巷的那口官井,刻在时光里的印记,更藏在滁州人梦里的千年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