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李阿姨(化名)来说,是备受煎熬的一年。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痛,导致她白天情绪低迷,夜晚辗转难眠,最严重的时候连续两天没法合眼,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反复检查显示“身体没问题”,但疼痛却始终纠缠不放。
家人隐隐察觉,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身体病”。他们再次前往南京求医,结果证实是抑郁症复发——事实上,10多年前李阿姨就曾确诊抑郁,当年顺利治愈。但这一次,情况却复杂得多:除了持续的情绪低落,她还有强烈的躯体疼痛,连碰到硬的桌椅都疼得难受。 尽管多次换药、换医生,甚至接受住院治疗,半年时间过去,疗效却始终微乎其微。
图源:网络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就在全家人快要绝望时,李阿姨的儿子经朋友推荐,带着母亲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挂上了陈文忠主任医师的号。
“当时真的只是试一试的心态……”李阿姨的儿子回忆。
陈文忠主任仔细翻阅病史,同时观察患者:她坐在轮椅上,声音微弱,说话很慢,每一个问题都要间隔很久才能回答。陈主任敏锐地注意到,她不是不能动,而是“没有动力动”。再结合家属的描述与她的外在表现,他很快得出判断:这不是普通的抑郁,而是伴躯体化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一种以精力下降、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疲乏无力、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躯体疼痛为特征的抑郁症。
明确病因后,治疗方向顿时清晰。陈主任语气坚定地对家属说:“放心,能治好。先按要求服药,如果一周没起色就加一粒,两周还不行我们再调整。”
他没有多说复杂的术语,而是用“曾经治好很多像您这样的患者”传递信心,明确的用药安排更给了家属康复的希望。
果然,服药才一周,李阿姨就感觉“身体松了一些”,疼痛开始减轻;两个月后,她的睡眠、情绪、体力都明显改善。当她再次赴沪复诊时,不仅病情大幅好转,还迎来了另一个好消息!
2025年初,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展开深度合作,陈文忠主任作为常驻专家,每月定期在滁州中心坐诊。
今年4月起,李阿姨再也不用奔波上海了。她在“家门口”挂上了陈主任的号,定期复诊、调药,甚至能主动和陈主任交流服药后的感受。
她说:“不用跑上海,在滁州老家就能看好病,可给我省了一大堆事!”如今,李阿姨已基本恢复正常交流和生活,治疗进入巩固期。最近一次复诊时,陈文忠主任为她量身定制了逐步减药方案,目标是稳妥康复、避免复发。
从不能走路、无法正常生活,到脸上再次出现的笑容——这一切,离不开家属的不放弃,更得益于专业医生的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匠心”。
医者的温度,不仅在于精准的诊断和专业的治疗,更在于懂得患者的焦虑,为他们撑起一片安心的天空。把彼此放在“心上”,这是属于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