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聊谋生,一个朋友吐槽。话太直白没法放出来,但意思大家都懂——媒体总吐槽美国快乐教育坑人,可咱们卷了半天高等数学、天体物理,最后不还是满街跑快递、发传单、追着大爷大妈卖保险?那当初何必往死里学?快乐一点不香吗?
说实话,这个问题听起来很震撼,但其实有点耍无赖。它把因果搞反了。
教育的压力,从来就不是上面硬压下来的。我记得90年代就天天喊减负、素质教育,那时候补课机构还没成气候,但已经开始严查了。你说压力是从上往下的?真不是。
压力是从下面涌上来的。
拿我爸来说,50后,他读书那个年代根本没压力。我奶奶是某高校子弟,家里有点关系,但他压根没想读大学——那时候知识分子都在扫厕所,当教授不如当兵香。部队才是那个年代的“大厂”,是年轻人挤破头想去的地方。
真正开始拼高考,是70年代末。那时候谁最想考?是那些想回城的人。他们在山里、在边疆,做梦都想回家。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他们没想改变命运,只想回到父母身边。
结果这拨人毕业之后,赶上人才断层,机会多、升得快,慢慢就被人看在眼里。到了90年代,“读书有用”才成了全民共识。那时候,读大学是真的能改变命运的。
张华考北大、李萍读技校、我去百货站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像笑话,但在当年没毛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供销社上班比读大学更实在,因为你手上有资源。
后来为什么开始卷?是因为家长看见第一批大学生真的翻身了。于是大家拼命把孩子往学校推,补课班拦都拦不住。
所以你明白了吗?不是校长爱逼学生,也不是老师爱布置作业,是家长拿脚投票:“你升学率不高,我就不来”、“你管得不严,我就投诉”。是他们在倒逼学校越来越卷。
而现在,高等教育红利正在快速消退。很多人大学读完出来,工资还不如水电工。为什么?结构问题。
2025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是1965年出生的人。那一代中国有2700万人,他们退出来的岗位大部分是蓝领。而今年进入社会的,是2000年出生的孩子,只有1700多万,却大半是大学生。
那边释放蓝领岗,这边供应白领人才——你不错位谁错位?这根本不是个人能解决的数学题,这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结构难题。
那现在家长为什么还拼命让孩子考大学?说白了,是杠上了。“别人家孩子都读,我家凭什么不读?”“不读大学,媳妇都找不着”。尽管他们心里也清楚,读完可能也就拿五千,而不读去修空调能拿两万。
这不是理性选择,这是情绪较劲。
在这个过程中,拼的其实是家底。有的家庭存一千万给孩子买个大厂实习机会,有的只能慢慢认清现实,默默“脱下长衫”。这个过程没有十年缓不过来。
回过头看美国,他们不是天生就快乐教育。他们是早就走完了我们正在走的路。家长算过账:读大学的人一辈子赚得更多,但得到50岁才追得上蓝领。
48岁前,都是蓝领更潇洒。那很多人就觉得:何必苦读二十年?用差一点的晚年,换轻松的童年,好像也不亏。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快乐教育不是谁发明出来的,它是市场博弈后的结果,是一批人主动选择退出军备竞赛。
说回我们自己。我并不主张盲目快乐或盲目内卷,但你得清楚:教育是支线任务,谋生才是主线。
你不需要否定你受过的教育,会解方程、会背古文不是罪,但也别指望它们直接变饭吃。该卷卷、该学学,但别忘了点亮那些真正能让日子过好的技能——比如沟通、销售、人情世故、财商、韧性。
你不是只能选A或B的孩子了,你是一个成年人。
你应该全都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