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上午冒着雨来到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故里等处游玩的全记录!
15小时前
阅读 1154
今天上午,细雨如丝,我撑着伞走进了绍兴鲁迅故里。这座位于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的故居,是鲁迅先生出生并度过青少年岁月的地方。1953年修缮保护至今,已形成占地50公顷的文化保护区,不仅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还有祖居、土谷祠、长庆寺等一众与他生命轨迹紧密相连的古迹。雨中的青石板路泛着微光,仿佛映照出百年前那个背着书包穿过巷口的少年身影。这里被称作“文物森林”,是中国名人故居保护的典范,2012年更以“鲁迅故里·沈园景区”之名,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转过一堵白墙,墙面上绘着古意盎然的壁画:一位手持书卷的古人静立左侧,山水画卷在右,藤蔓悄然攀爬,绿意盎然。墙下“天乙”二字隐约可见,旁边一行墨迹遒劲的字跃入眼帘:“多乎哉?不多也!”——这句出自《孔乙己》的调侃,如今在雨中读来,竟带着几分幽默与苍凉。我驻足片刻,仿佛听见了百草园外那声悠长的叹息。
往前几步,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眼前,金色的字迹在灰墙映衬下格外庄重。“鲁迅”二字高悬其上,碑文详述着他一生的足迹与时代的风云。两旁绿植静立,像守卫思想丰碑的卫士。雨水顺着碑角滑落,像是时间无声的流淌。站在这里,不必大声,心却早已肃然。
一面红墙上,“民族脊梁”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金光熠熠,直击人心。檐角飞翘,红栏环绕,一株绿植在墙角静静生长。一位游客撑着蓝伞走过,背影匆匆,却仿佛也在这四个字前顿了顿脚步。这不只是对鲁迅的评价,更像是刻在这座城市骨子里的精神印记。
一座传统门楼静静伫立,红灯笼在雨中轻轻摇曳,像是守候百年的灯火。门前人群微聚,有人收伞,有人拍照,低声交谈中透着敬意。木门深重,雕花细腻,每一道纹路都像是诉说着旧日书声琅琅的清晨。这里是通往记忆的入口,一步跨过,便走进了那个“早”字刻在课桌上的年代。
步入一间老屋,抬头见“德寿堂”匾额高悬,两侧对联写着“仁爱笃厚积善有微,福禄欢喜长土无极”,字字温厚,如长辈叮咛。下方画像中的人物身着长袍,目光沉静;几件瓷器错落有致地摆在一旁,釉色温润。这不仅是陈列,更像是一户人家未曾熄灭的生活余温。
屋内深木为墙,一轴水墨画悬于中央,笔墨疏淡却意境悠远。两侧对称挂着书法条幅,灯笼垂着红穗,在微风中轻晃。几件老家具静静摆放,不喧哗,却自有分量。我坐在角落的椅上小憩,听雨打屋檐,恍惚间,似有私塾先生轻咳一声,唤道:“周树人,背书!”
白墙上挂着五幅书法,装在木框里,字迹工整流畅,内容多是鲁迅语录。左侧装饰纹样古朴,墙角立着一个小小指示牌,箭头指向“百草园方向”。我顺着走去,心里默念着那些熟悉的句子,像是重读一封来自旧时光的信。
穿过一道门廊,灯笼映着湿漉漉的地面,几位游客缓步而行。木梁雕花精美,檐下滴水成线,节奏轻缓。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脚步与雨声交织的宁静。我忽然明白,为何鲁迅笔下的世界总带着一种沉静的力度——原来,这片土地本身就懂得沉默的力量。
一间展室里,一个刻着“唐新”“旧唐书”的老柜子静静立着,旁边挂着一幅字,灯笼低垂,红穗轻摇。几位游客在柜前驻足,有人轻声念出柜上字样,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我站在一旁,没说话,只觉得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就藏在这柜子深处,等着被重新翻开。
一张雕花木床静静陈列,深木床架上刻满花纹,蓝花床单铺得平整,白纱帐轻轻垂落。圆窗透光,床头床尾对称如诗。这不仅是家具,更像是一段被凝固的岁月,让人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赖床的清晨。
一位女子戴着黄帽,手持黑伞,站在一座老屋前。她没急着进去,只是静静望着那雕花窗格和深瓦屋顶,像在与某个记忆重逢。门前绿植被雨水洗得发亮,我也停下脚步,拍下这一刻——不是为了风景,而是为了那份静默中的敬意。
灰瓦白墙,木柱撑起门廊,红灯笼在雨中格外醒目。几人站在门前,有人拍照,有人低头看手机。可无论动作如何现代,这建筑本身就像一本打开的书,让人不自觉放低声音。我站在檐下,看雨丝斜织,恍惚看见少年鲁迅从屋里跑出,踩着泥泞奔向百草园。
雨中的古街静谧悠长,两旁是灰瓦白墙的老屋,行人撑伞缓行,伞色斑斓,像移动的花。树影婆娑,叶尖滴水,青石路映着天光与人影。这不就是鲁迅笔下的江南?湿润、安静,又藏着无数故事。我走得很慢,生怕惊扰了藏在墙缝里的旧时光。
一座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建筑前,人群撑伞聚集。白墙灰顶,左侧红展板写着展览信息,地面湿漉漉地映着天色。这里或许是纪念馆的新馆,庄重而不失温度。我走进去,灯光柔和,脚步轻悄,像踏入一段不容打扰的历史。
“鲁迅纪念馆”六个大字悬于门楣,端正有力。对联贴在两侧,红灯笼高挂,门前雨伞点点。我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这里不只是纪念,更是一种传承。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那一行未完的句子。
纪念馆外墙刻着“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金宇,浅灰墙面略显斑驳,却更添岁月质感。窗框深色,灌木修剪整齐,雨水在地面画出倒影。我站在一旁,看一位白衣人撑伞而立,像一幅静止的画。这一刻,历史与当下,在雨中悄然交汇。
庭院中央,一尊鲁迅坐像沉静安详,手执书卷,目光深远。背后墙上刻着金色文字,字字千钧。几盆绿植环绕四周,雨珠在叶面滚动。我走近,轻声道:“先生,我又来看您了。”没有回应,但风起了,像是轻轻翻动一页书。
展厅内,一幅《自传》书法被红框装裱,灯光柔和地洒在字里行间。我站在左侧,看那些熟悉的句子一字排开:“我于一八八一年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有人背对着我默读,我也静静站着,仿佛在听少年周树人,亲口讲述他的一生。
一面展览墙前,黑白照片讲述着过往。有人凝神细看,有人低声交流。展框中央的文字记录着某个重要时刻,光线明亮,空气安静。历史从不喧哗,但它总在等你走近,然后轻轻开口。
辛亥革命展区,墙上挂着革命者的肖像,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文件与旧物。一位女士正用手机拍照,一位讲解员站在蜡像旁讲述往事。我看着那位穿西装的蜡像,忽然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曾像我们一样,年轻、热血、满怀理想。
博物馆内,天花板灯光现代而柔和,墙上挂满老照片与手稿。人们缓步行走,目光专注。这里没有呐喊,只有沉思。我走过一面墙,看见百草园的老照片,树影斑驳,像极了今天雨中的模样。
玻璃柜中,雨果与托尔斯泰的肖像并列而立,两位文学巨匠的目光穿越时空。下方文字介绍他们如何用笔改变世界。我忽然笑了——鲁迅,不也正是这样的人吗?他没去过法兰西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