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87|回复: 1

[散文随笔] 滁州最古老的建筑——龙池(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相关链接:


滁州最古老的建筑——龙池(上)
http://bbs.0550.com/t-1359756-1-1.html

滁州最古老的建筑——龙池(中)






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太仆寺衙署就在龙池的山脚下,两地很近。他很喜欢这里,也写了一些龙潭的诗。如《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他经常带领众人在龙潭讲学。光绪《滁州志》卷四“王守仁”条说:“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酿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从游之众自滁始。”这是转抄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王阳明年谱》的话。他还在龙潭旁建来远亭。又召集二百余家在龙潭的山下居住,保护太仆寺,形成一条新街,这就是后来的龙池街。后来,太仆寺还在那里办了学校,招收附近孩子读书。
龙潭,在滁州的明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清代至民国,龙池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龙潭楼早已无存。御碑亭还在,长方形如篮球场大小的龙潭还在,那青石砌成的石壁和石底依旧整齐。由于它的下方几十米处就是龙池街,那是滁城人上琅琊山的捷径,因此,游玩龙池的人还是不少。年轻人还会用钱币或小石子投向潭水中央马娘娘的梳妆台,说是谁砸得准,谁就有好运。
这个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每年上琅琊山都是从那里走过的。1983年夏天,我得到光绪《滁州志》以后的第二年,我又一次爬上龙池街西边的山坡,去寻找龙池。我看见,龙池四壁与坑底全是青黑色的山石,表面坑坑洼洼,没有一点泥土。一座峭壁耸立在那里坑西面,稀疏的藤蔓攀附着它,裸露的青黑色的山石显得狰狞可怖。坑底积水浅浅的,几支水浮莲飘在水面。有的地方还有青石露出水面,像是小岛一样。坑壁很陡,几乎直上直下。西侧有一条斜斜的小路通向坑底,可以走下去。峭壁下还有一个洞口,通向山腹,很大,可容人进出。望过去,里面黑咕隆咚的,不知道有多深。
龙池边住着老两口,我同他们聊天,问:“龙池里不是有满满的一池水吗?我小时侯来还看见过。现在怎么只有池子底上一点点水了?”
老汉指着龙池说:“水要有源头哇。你没有看见龙池和别的池塘不一样吗?它全是青石,四壁是大青石,底子也是大青石,没有一点点土,水从哪里来?靠泉水啊。原来池子底下有泉眼,那个山洞里也有泉眼,常年不断水,五冬四夏,都是满池子水。现在可好了,左边也开山,右边也开山,把泉水的水路给挖断了,池子里哪能有水?你现在看见的一点点水,还是前几天下雨下的。原来我们靠池水淘米洗菜,浇浇菜地,现在不行了,吃水也要跑老远。”
“那山洞里也有泉眼?”我问。
“有啊。那里面深得很,里面还有不少砖头砌的墙呢。你看,我这房子就有从那里面挖出来的砖。”老汉指着他房子的墙角给我看。那砖和城墙砖一样大,比现在普通的砖要大几倍。“好多人都去扒了,我也扒了十几块。”
“没有人管吗?”
“谁管?原来还有个庙祝,解放后还住在这里。五八年还俗,到砂石场干活去了,现在大概抱孙子了。他一走,没有人管。开始还好,后来池子里水干了,一九六几年,能进洞了,就有人扒砖了。那个时候乱。”
再后来,柏子潭被当作堆放建筑垃圾的深坑,水潭四壁的巨石也不复存在,满目荒凉,不再是我幼年记忆中的水潭了。
龙池,它记载了滁州两千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世世代代滁州人的乡土之情。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南京太仆寺的范围里,等待重修。我希望,能够重修成陈琏文章里的样子,有个龙潭楼,那就好了。既是复古,也是一处特殊式样的水城建筑,中间是碧水荡漾的水潭,四周是曲折回环的小楼,半在岸上、半在水中,优雅秀美,品香茗,尝美味,这是我们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独特风景。
2022.3.12.
发表于 2022-4-2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5-7-27 1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